旅行者腹瀉 (travelers’diarrhea)

■藥劑科柯立偉藥師

旅行者腹瀉(travelers’diarrhea,簡稱:TD)是最常影響旅客的疾病。每年約有20%~50%的國際遊客,全球估計人數約1000萬人曾於旅途中發生腹瀉狀況。

TD通常在旅程中的前二週內發生,但也可能隨時,甚至回國一兩週內才發生。TD發生風險的最重要因素與旅客的目的地有關。高風險的目的地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而國人最常旅遊地以亞洲佔多數,又以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國家發生率最高。

而特定的高風險人士則包括年輕人、免疫功能受損者、發炎性腸道疾病、糖尿病患者與服用抑制胃酸分泌之藥物者。

旅行者腹瀉發生的主要原因

TD感染的主要來源是攝入經排泄物汙染的食物或水,不安全的食物包括沙拉、削皮後的水果、生吃或食入不熟的肉類或海鮮、生冷醬料和未經高溫殺菌消毒的奶製品及未經煮沸過的水。

致病病原

TD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傳染性物。TD案例中,80%是因細菌腸道病原體引起。最常見的病原體是腸毒素產生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E.coli,簡稱ETEC),另外還有腸聚集性大腸桿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簡稱EAEC),曲狀桿菌屬(campylobacter),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和志賀氏菌屬(shigella)。ETEC會產生水樣腹瀉伴有抽筋,低度或發熱症狀。除了大腸桿菌和其他細菌病原體,多種病毒如輪狀病毒(noroviruses)、諾羅病毒(rotavirus)和寄生蟲腸道病原體如蘭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lamblia)、赤痢變形蟲(Entamoebahistolytica)也是潛在的致病因子。

旅行者腹瀉症狀

大多數情況下,TD是良性的,無需治療,於1-2天內就可以緩解,90%的人於一週內就會痊癒。然而TD很少會危及生命,但有部份的患者需要臥床休息,甚至有部分患者不得不改變行程。TD經常是突然發作,會導致排便頻率、體積和水瀉狀況增加。它通常分為三種形式:典型的,中度和輕度的,典型:24小時內有≥3次未成形大便發生,其中伴隨有噁心、嘔吐、腹痛或絞痛、發燒,血便等其中一個症狀。而中度可能帶有其中上述症狀,未成形的大便無典型多次,然而輕度的症狀只有單純一或二次未成形大便發生。

相關的治療方法

TD的處置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補充液體是TD最重要的處置之一。大多數情況下,TD具自限性,並在僅補充液體下,三到五天內自行緩解。但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投予抗生素和抗腸蠕動劑。抗生素治療約可縮短一天的病程,抗腸蠕動劑則可舒緩症狀一段時間。抗生素的選用主要依據旅行的區域而定。當旅行者經驗性投予抗生素仍出現高燒、腹痛、血便或嘔吐時,則建議就醫,而回國後若有症狀且持續幾天,也建議就醫諮詢。

1.補充體液:

腹瀉最常見併發症是體液流失,所以補充液體是TD最基本和重要的治療。液體補充量多寡與腹瀉嚴重度和體液流失量有關。透過排尿量可間接了解體液流失程度。

2.飲食注意事項:

腹瀉期間是否禁食或吃什麼?至今仍無定論。在一般情況下,吃不吃取決於個人感覺。大部分腹瀉的人不會覺得餓,但若需要吃,通常會喜歡清淡的飲食。

3.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治療可降低TD持續發生時間約一至兩天。使用抗生素仍有其潛在缺點,包括副作用,以及促進細菌抗藥性發生等。然而,對TD而言,使用抗生素不見得比較好。抗生素可使用於中度至重度腹瀉,且每日發生4次以上未成形大便,同時有發燒、血便,或糞便中有黏液存在等。

結語

旅行者腹瀉最重要的是旅程中保持乾淨,最重要的是「病從口入」的觀念。勤洗手,避免飲用不潔的水如未煮沸過的水及食物如冰品,生鮮食物等,常見的消毒方式如酒精,並無法有效消除及預防感染。當不幸發生腹瀉時,一定要記得多補充水分,倘若症狀嚴重如腹瀉次數增加且有腹痛、血便、發燒發生,則應尋求醫療協助,必要時使用抗生素及抗腸蠕動劑治療。對於腹瀉患者已經持續達10至14天或已使用抗生素治療但不見症狀好轉者,需要再由醫師重新評估,確定感染原,評估部分也應包括大便培養,檢查是否有蟲卵和寄生蟲存在,才能確實真正治療腹瀉。旅遊或出差期間若遇身體不適,是讓很多旅行者覺得很困擾的,而旅行者腹瀉是旅遊中常見的急性疾病,了解旅行者腹瀉發生的原因及治療方式,期許可以增加旅客自我照護的能力。■

參考資料

  • 王筱萍(2015/05/18~2015/06/07)。病人用藥教育-旅行者腹瀉。藥師週刊,第6版。
  • 陳佳其〈腹瀉治療藥物簡介〉,http://epaper.ntuh.gov.tw/health/201501/project_3.html,摘錄於January2015。

 

旅遊醫學門診蔡文石醫師貼心提醒

旅遊者腹瀉發生的機率與旅遊地點的衛生環境最有關係,如到衛生條件不理想的地方,一定要注意煮沸過的水或飯店的瓶裝水才能喝,生食(含沙拉)、剝過皮的水果不能吃。

萬一不幸染上旅行腹瀉,補充水份,清淡飲食是最重要的。另外出發前可來本院旅遊門診請醫師開給您一些止瀉葯或Quinolone類葯物(ciproxin,cravit)以便應急。

中醫月經週期療法簡介

■ 中醫科   游文仁  醫師

傳統中醫對於婦科的診療項目,包括「經、帶、胎、產」四個部份。其中「經」指的是月經的調理,包括調理週期的規律性、經血量過多或過少以及經行併發的身體不適,如腹痛、頭痛、乳房脹痛…等;「帶」指的是帶下,也就是異常分泌物的治療;「胎」指的是懷孕後的保養以及有早產癥兆時的安胎處理;「產」則是指如何幫助順產以及產後的身體調理。這些內容與現代婦產科的業務範圍有些部份是相近,有些部份則是有所不同。今天我們想要談的是有關於調理月經的部份。
月經是正常女性在接近性成熟以及性成熟後的必然生理現象,一般正常的月經週期約為28天。以往中醫對於月經的調理,多只區分成經後期、經前期以及行經期等三個階段。但現代的中醫,因得力於生理學的研究成果,已可將月經的調理更細緻的分為經後期、排卵期、經前期以及行經期等四期,一般稱為「月經週期療法」,現在簡要的描述於下。
經後期:月經剛結束,在生理學上屬於卵巢濾泡發育的階段,這時雌激素逐漸增加,子宮內膜漸漸增生。以中醫而言,則是屬於「陰血生發」的階段,所以在處方上多順勢以「滋養肝腎陰血」為主。
排卵期:這是卵巢濾泡成熟,轉為黃體,同時排出卵子的階段,這時子宮內膜顯著增生。這是屬於中醫「由陰轉陽」的階段,為使轉化平順,卵子順利排出,需面面顧到,依病情的需要,或以「活血化瘀」為主;或以「行氣活血」為主;或以「滋陰助陽」為主。
經前期:此時卵巢黃體逐漸成熟,黃體素分泌增加,子宮內膜由增生期轉為分泌期,而且繼續增厚。這是屬於中醫「陽氣漸盛」的階段,所以處方上多以「助陽行氣」為主。
行經期:這時黃體退化,黃體素濃度下降,子宮內膜萎縮以至於崩解而行經。是屬於中醫「由陽轉陰」的階段,治療上以「活血、引血下行」將陳舊經血完全排出為原則。
月經週期療法在臨床上多應用於月經週期不規則、月經經血量異常、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經前緊張症候群、不孕症、停經症候群等常見疾患。在治療時,除了上述的原則以外,通常還必須考量病人的體質、病情的輕重以及病程的長短等面向,以決定最適宜的方藥,而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好好吃一頓

■ 營養科 蔡雅臻 營養師
天天都是紀念日,餐餐都合理聚餐,現代人生活忙碌,但是對於飲食方面還是有一定要吃到夠本才能罷手、才能滿足的堅持。傳統的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天吃飯的世代日常三餐多以在地、當季食材以簡單的飯配蔬菜和少許豆、魚、肉、蛋類,其中熱量約有近70%是由穀類攝取而來,足夠的身體活動也讓澱粉能夠順利的分解,變成能量讓身體利用,加上從前未強調食物精緻化,穀類大多由富含纖維質的全穀根莖類而來。但現在飲食文化三大營養素中攝取醣類偏低(糖類除外),油脂及蛋白質比例過高,低活動甚至不動的工作性質,日積月累慢慢產生了許多代謝異常的文明病。 繼續閱讀

GOD’S Plan

■ 營養科 蔡雅臻 營養師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太4:4)。God’s Plan 傳遞了讓我們維持美好身、心、靈的簡單方法:Godly trust 信仰。Open air 空氣。Daily exercise 運動。Sunshine 陽光。Proper rest 休息。Lots of water 水分。Always temperate 節制。Nutrition 營養。
一位美國佛羅里達州醫生Doncolbert 根據《聖經》記載,推出《Thejesus diet》內容以全穀物食物為主食、多吃魚類少吃貝類海鮮、避免紅肉、多吃洋蔥豆類、烹煮使用橄欖油、多吃乳酪少吃牛油、每日兩杯1/4oz 純紅酒、少量蜜糖果仁做甜點、每日步行當運動。耶穌飲食與當今的地中海飲食原則非常相似,多以蔬菜、水果、海鮮、五穀雜糧、堅果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型態。
現代人的生活過於方便,許多誘惑造就了「多食無益」的現象,國民飲食指標原則提供你我遵守,讓失控崩壞的飲食世代能回歸接近對生命有益的God’s Plan

1.飲食指南作依據,均衡飲食六類足
2.健康體重要確保,熱量攝取應控管
3.維持健康多運動,每日至少三十分
4.母乳營養價值高,哺餵至少六個月
5.全榖根莖當主角,營養升級質更優
6.太鹹不吃少醃漬,低脂少炸少沾醬
7.含糖飲料應避免,多喝開水更健康
8.少葷多素少精緻,新鮮粗食少加工
9.購食點餐不過量,份量適中不浪費
10.當季在地好食材,多樣選食保健康
11.來源標示要注意,衛生安全才能吃
12.若要飲酒不過量,懷孕絕對不喝酒

「你若留意聽耶和華你上帝的話,又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我的誡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與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埃及記15:26)。■

觀念正確控制體重不難

■營養科主任 錢美雅 營養師

體重和身體健康有很密切的關係,體重太重容易引起慢性疾病;維持理想體重是維護身體健康最好的方法。目前判斷肥胖的標準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簡稱BMI)」為標準,BMI=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數值在18.5 ~ 24 才是理想體重範圍,24 至27 算過重,27 至30 算輕度肥胖,30 至35 算中度肥胖,超過35 算是重度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