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掉壓力束縛衣,一起來學身心紓壓操

■ 文 · 大傳中心

腰酸背痛幾乎是現代上班族的共同通病,大家都知道要運動,但若沒有特別安排時間加上堅強的意志力,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要建立運動習慣似乎並不容易。本期編輯部特別為您邀訪到埔里基督教醫院復健科主任趙明哲醫師來告訴我們一些簡單的健身操,讓我們在工作之餘,也可以做些簡單的運動來幫助放鬆哦!

趙主任強調,其實我們隨時隨地都有在運動,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呢,所以第一個就是要增加認知,也就是知道我們隨時都有在運動。咦,哪有可能?您可能跟我一樣,馬上腦海中就浮現出這樣的疑問了,但趙主任說,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深呼吸,這也是最原始、最重要的放鬆運動。在工作中慢慢的做深呼吸,就會有放鬆的效果,正確的深呼吸方式是可以將一隻手放在胸廓,一隻手放在肚子,抬頭挺胸,將空氣吸到腹部(一般人呼吸時只將空氣吸到胸部,也就是所謂的胸式呼吸),會感覺腹部有打開,橫膈膜是下降的。一般呼吸時大約兩三秒就結束,深呼吸時最好可以呼吸10~20秒, 可以循序漸近,例如一開始只能吸五秒吐氣5秒,但可以透過練習將時間慢慢拉長;時間如果拉的越長,氣可以吸得越飽,肺泡是有被張開的。

簡單幾步驟,活血放鬆心情好

「身心舒壓操」其實就是運動的一種,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改善肌肉骨骼的僵硬。紓壓操可以坐著,也可以站著做,站立時做活動量會更好。通常人有壓力時會覺得緊張,眉頭會皺起來,頭會低下來、肩會聳起來,這是最常見的壓力姿勢,所以要放鬆時就是要做跟壓力姿勢相反的動作。
這次先來教大家一些拉筋的動作:

201409-61. 頭頸部的運動
第一個要教大家的,就是頭頸部的運動,將頭往左側斜,左手放在頭上輕輕協助往左側伸展,做的時候可以伴隨深呼吸,因為吐氣時可以使肌肉較容易放鬆,同一個姿勢大約維持 15秒,然後放鬆,再換另一邊,大概重複10個回合。

 

 

201409-72. 斜側頭頸部的運動

第二個動作與第一個動作類似,只是變成斜側邊的伸展,將頭往左斜前方伸展,左手輕輕放在頭上做協助,維持15秒左右,再換右斜前方的伸展動作。紓壓操的一個重點是呼吸;另一個重點是眼睛,可以看向延伸出去的方向,因為看向哪裡,身體自然會去做一個協調的動作,尤其上班族常使用眼睛,使得眼睛過度疲勞,這樣做可以適時放鬆眼部的肌肉、讓眼睛休息。

3-1.背脊伸展運動(一)     3-2.背脊伸展運動(二)

201409-8

201409-9

上班族常有腰痠的症狀,建議最好工作一段時間中要起來走一走。這個動作是坐在椅子上做的背脊伸展動作,一樣是深呼吸先吸飽氣,然後吐氣腹肌收縮時,將身體盡量向前伸展,肚子靠近大腿,好像要跳水之前的動作。一個姿勢要至少維持15秒以上,放鬆回來,調整一下氣息再繼續做,來回做10個回合,這個動作可以讓脖子以下的胸椎、腰椎、背肌整個都被拉長,加強版就是可以做45度的側旋,讓背肌可以拉得更長。

201409-104. 弓箭步

腿部的話可以作弓箭步,前弓後箭,左腳膝蓋彎曲,右腳小腿打直,兩腳維持一直線,動作持續15秒以上,再左右互換。

 

 

201409-115. 兩側弓箭步

內側的大腿肌肉可以做左右側的弓箭步,動作跟剛才類似,只是換成左右側,這個動作可以運動到平常較少動到的大腿內側。

 

 

201409-126. 手部運動

常用滑鼠或過度使用手腕其實會有像網球肘的症狀,這時要伸展的是手肘的肌肉,但例如媽媽手是因為拇指使用過度,則可以將拇指向內彎曲,然後其他手指收回做握拳狀來改善。

 

以上幾招紓壓操提供給各位讀者參考,其實活著就要動,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還是要找時間運動才是健康之道,紓壓操其實不會花太多時間,每個動作持續15秒,來回各做10次,重點是要持之以恆,畢竟健康可是再多金錢也難換回的哦。

蝸牛淺談兒童壓力

文 · 埔里基督教醫院心理健康中心 臨床心理師 陳孜祈

在最近一部以精神科醫生為主軸的韓劇中,裡面的一位醫生說到:「世界上最暴力的言語,是『像個男人』、『像個女人』 、 『像個媽媽』、 『像個爸爸』、 『像個學生』 、 『像個醫生』這類的話,畢竟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第一次經歷這些角色,所以難免會生疏,當然犯錯也是必然的。」但似乎無可避免的,我們一直在承受每個角色被賦予的那份「理所當然」的使命,然後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若難以勝任和達成來自自我、家庭、同儕、社會及環境等不同的標準與期待,無形中就衍生成各種的壓力與重擔。當然,孩子也不例外,不會因他們年紀比較小、懂得事比較少,他們的壓力就輕一點;相反的,他們就像蝸牛一樣,小小的身體揹著重重的殼,揹著那些超越他們所能負荷的重量與壓力時,衝擊往往更大,也更難以消化。

香港的公立醫院過去一年曾接收兩名異食癖個案,其中一名九歲女童疑似因讀書壓力過大,出現持續地咬頭髮並將其吞入肚內的行為,進而導致胃潰瘍;另一名八歲男童則因家庭關係惡劣,以吞膠珠來發洩情緒,以尋求父母關注;一周前台灣某國中一名國二男同學,因受夠同學長期排擠,開學後帶著一把三十多公分長的水果刀,揚言要殺全班。以上的例子當然屬於比較極端的狀態,但可以推論的是,學業、家庭及同儕可以說是引發孩童壓力的重大來源,而我們常常是藉由這些異常行為才看見他們背後交錯且無力的壓力源。在臨床工作中不乏看見許多孩童因為重複出現的行為問題而來到醫院求助,比較普遍的像是摳手、咬指甲、吸吮拇指、抓皮膚、睡不好或其他各種的身體不適等,嚴重則可能包括撞頭、身體僵硬緊握拳頭、拔頭髮、吞食異物等,有時當各種壓力和負向情緒無從釋放和宣洩時,更可能會出現一些攻擊行為。對孩童而言,很多壓力是無形的,很多情緒是複雜且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以致於大人們很多時候難以在第一時間去察覺和處理,而那些奇怪的反覆行為,也常令大人們摸不著頭緒。

人常常在跨過一個階段後,就忘記自己在前一個階段所經歷過的辛苦,大人們常常在當完小孩後,就忘記自己當小孩時的模樣,抑或是那些純真的想法和苦澀的心情;常常有人說,要瞭解孩子的感受,就要站在與孩子同等的高度看世界,而更可貴的是,當你願意蹲在他們身邊時,你看到的不只是他們的世界,更是你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一切。當五歲的哥哥在跟妹妹搶玩具時,你看到的不再只是一場幼稚的爭奪,你會感受到五歲的你也曾經因為心愛的玩具被拿走而傷心,就像現在的你會因為愛車被刮壞而傷心一樣;當入學後的孩子開始跟你講述誰跟誰好、誰又討厭誰時,你看到的不再只是一個無聊的小女生心事,你會感受到學生時期的自己,也曾因為跟同學吵架或被討厭而哭一整晚,就像現在的你會因為老朋友失聯而惆悵一樣。

現代社會中,壓力跟煩惱常常被拿來比較,被家暴的孩子和一個考不及格的孩子,前者往往承受的壓力更大,但那份難過和悲傷的心情,是不能被比較的,兩個人所經驗到的負向情緒,都是需要被關切的。周杰倫在”蝸牛”一曲裡寫到「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尋找到底哪裡有藍天」,對孩子而言,當壓力無法被理解和重視時,往往也是另一種更深層的壓力,現今的研究、書籍和網路已經幫我們統計出孩子的壓力源在哪裡,也幫我們整理了各種紓壓技巧,並告訴我們尋求各類專業資源的管道,而現在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如何更敏銳地察覺孩子的壓力,同理他們的感受,看見他們的需要,陪他們一起背著重重的殼,直到可以卸下的那天。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著輕輕的仰望」-周杰倫,蝸牛

中風後,手部復健的功能性輔助工具 – 健保功能性對掌副木

「哎呀!我的手抬不起來!沒有辦法拿東西!」這是臨床上,常常聽到中風後患者抱怨的問題之一。根據衛福部歷年國內十大死因統計,台灣每年約有超過一萬人以上死於中風,而中風的死亡率約30%,存活率約70%,也就是每年約有近三萬人會遺留下中風後的不同程度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可能包含不同程度的四肢動作障礙、認知上的障礙、語言與理解上的障礙、警醒度的障礙、視覺上的障礙…等等。隨後透過積極的復健治療,大約有15%的患者可以接近完全康復,其他的通常都會保有某部分與某程度上的障礙。

因大腦解剖構造上的差異,中風後上肢恢復所需要的時程會比下肢來的漫長許多。臨床上許多患者已經學會放手走路,但是手部動作恢復卻不如走路來的快與順利。

手的主要功能為扛起或抬起、舉起或推拉、拿取或抓握物品…等等。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雙手可以完成很多基本的操作性的活動,例如:起床掀開棉被、拿牙刷和擠牙膏、拿梳子梳頭和綁頭髮、整理儀容、穿衣服扣釦子或打領帶、穿鞋子繫鞋帶、背上書包或辦公包、騎機車催油門…等等。或是透過雙手執行比較高功能的活動,例如:打字或書寫、使用筷子吃飯或湯匙喝湯、打球、使用手語與他人溝通、或是遭遇意外時,雙手會自然的保護頭部與身體。患者因為中風後患側上肢障礙,導致必須馬上面臨日常生活上的種種不方便與困難。

手的前三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幾乎包含手的全部功能。後兩指(無名指與小指)主責提供穩定度。以功能來分配所佔比例的話:大拇指約占50%功能、食指約占30%以及中指約占20%。可見大拇指對於手功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大拇指最特別與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執行「對掌」,也就是大拇指與其他手指互碰。此「對掌」功能,可以讓我們輕易拿捏起小物品或是輕鬆地執行運筆書寫出流暢的字跡。

常見中風後患者利用大拇指與食指緊貼著的方式(不正常模式或是費力方式)學習抓握物品,如此費力的動作方式一旦成為習慣,將來就會很難修正。不僅影響日後恢復為優雅且流暢的動作抓握或書寫能力(動作不協調與不流暢),更使得原本輕鬆的動作成為費力且耗能的動作(握筆太用力或是用夾紙取代拿捏紙張),容易產生疲勞。201409-14201409-13

 

 

 

 

 


圖一為中風後患者常見使用大拇指緊貼著食指方式拿取物品(大拇指和食指互夾的方式夾取物品),此方法較費力。「虎口」較小或幾乎沒有。

圖二為使用職能治療健保功能性對掌副木,撐開患側上肢萎縮或是不足的「虎口」,將大拇指由原本的內收位置(夾取物品和費力方式)改為對掌位置(拿捏和省力方式),將大拇指擺位在功能性的位置,進一步訓練大拇指功能性抓握。

職能治療-健保功能性對掌副木可以當作中風後患者上肢恢復過渡時期的輔助工具,協助手指擺位在正常且省力的功能性位置,幫助正常且省力的手部動作產生,避免學習不正常的且費力的動作方式。

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201409-3■ 文 · 大傳中心

今年,或許讓人感覺是不太平靜的一年。當眾人還未從澎湖空難的震驚中恢復時,高雄氣爆、新店氣爆又接二連三的發生,永和也因為青少年縱火延燒七棟房子甚至造成油漆行老闆不幸喪命,一直到最近的地溝油引爆食安問題……等等,很多人整日活在驚惶恐懼中,不知道食衣住行這些基本民生需求是否可以讓人安心?不知道我們的人身安全是否被保障?很多人到現在可能晚上睡不安枕,出門害怕意外……,尤其對於受災民眾、救災人員、罹難者家屬等來說,可能都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創傷。

201409-4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埔里基督教醫院心理健康中心李妍荻臨床心理師說,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開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參與戰爭的士兵,目睹到很大的戰爭,自己可能有受傷或看到很多死亡,士兵們被觀察到會不斷回想起這些經驗,深受長期焦慮、惡夢、失眠所苦,且經驗重現達數週、數月,甚或戰爭後數年之久。也有士兵會開始產生麻木、逃避的行為,甚至可能聽到放鞭炮的聲音就連想到炸彈而驚恐,這種情況也是一般所知的砲彈驚恐症(shell shock)。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基本特徵是,失能的心理症狀發展伴隨著創傷事件,會尾隨在一個人發生了超出人類所能承受的創傷事件之後。創傷會對每一個人引發強烈的害怕、恐懼和無助感,包括天然災害例如地震或龍捲風、車禍或飛機墜毀、被強暴、被攻擊,或跟你或你的親密家人有關的其他暴力犯罪。當創傷事件比較是個人性質的,它會更強烈且持續更久,例如強暴或其他暴力犯罪。這可能是親身經歷,或是目睹事件發生,看到別人的生命受到很大威脅或損傷,而使自己產生了一些情緒壓力、睡眠飲食習慣的改變、容易受驚嚇、時常處於緊繃的狀態、做惡夢、看到相關事情會有過度反應、憂慮事情會再度發生。

何時需要就醫?

李妍荻說,觀察是否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其實是要201409-5看持續的時間,因為一般發生像颱風地震、重大災害之後,可能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情緒反應,但如果持續了一個月以上,仍然沒有改善,就建議要尋求專業的幫助了。

目前可以尋求的專業幫助管道,可以到一般醫院的身心科或精神科就醫,或是到診所的諮商師、心理師尋求幫助。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別是在臨床心理師的治療範圍較廣,會以醫學病理的角度來看個案。很多人會擔心是否一但尋求專業協助之後就必須持續很長時間?妍荻說其實這並不一定,而是要看個人的狀況而定。

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來說,家人的接納及支持非常重要。要讓患者感覺有人在關心、支持他們。雖然現在都說要正向的鼓勵,但對患者來說,在親身經歷、目睹造成嚴重傷害的意外事件之後,人們常會產生強烈的害怕、無助、或恐怖的感覺,所以最需要的反而是被接納及理解支持。家人不要一直否定他們的情緒,陪伴是很重要的,初期可以多聆聽,讓他們把難過悲傷的情緒抒發出來。

若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走出來時,其實外面的人也不用強硬的要一直拉他們出來,例如一開始他們還不想走入人群,可以先在家裡陪伴,再慢慢的引導,不要一下子就要硬拉他們出來,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尤其如果他們自己還沒準備好,只是為了配合家人的需要而勉強去做,可能效果更糟。雖然患者不一定會罹患憂鬱症,但若有憂鬱症的病史也是會互相影響的。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常無法事先預防,因為這是急性的創傷壓力事件,例如走路遇到氣爆,是很難預防的,但當下的處理是很重要的。例如氣爆發生時當下的介入及處置、如何將傷害降到最低,反而才是影響比較大的。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必須考慮許多方面,包括教育、支持、焦慮的處理、以及生活型態的重建等等。幫助當事人瞭解事實的真相,使其了解任何人在壓力之下都可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讓當事人接納災難已經發生過了,卸下再度去經驗創傷的重擔;鼓勵他們在團體中去分享經驗,並讓其知道有治療師、家人與朋友會一直支持他們,或參與長期性的支持團體效果更加。焦慮的處理技巧都可運用,可建議病人學習肌肉放鬆或接受呼吸訓練。生活型態的改變,例如:規則的睡眠、運動、維持健康的飲食等都是有幫助的。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真實疾病,許多有過可怕經歷的人會罹患這個疾病,這並非患者的錯,如果可以協助他們學習如何尋求並獲得幫助、讓他們感覺更好、陪伴他們多走一哩路,就可以協助他們恢復正常的生活。

抗壓達人何處尋? !

面對自己人生的角色,每個人都有他的相應之道,為了所追求的目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在所難免,但有些角色恐怕連日出、日落的作息都無法堅持的。如果只是體
能、體力上的付出,也許最多不過自許「勞苦工作,方能餬口」, 要不就「流淚撒種, 歡喜收割」來惕勵自己了!要是有一種角色,累,比別人累,好處又不見得優於太多,但責任卻是老天高,這種工作誰要做啊?且慢同意,因為, 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周圍, 「熊熊」存在著這些角色,更進一步的來說,這些角色不僅近在眼前,我們正常的生活中,若少了他們,那恐怕就「不適合人居住」了! 有這麼嚴重嗎?這些角色不僅責任沈
重, 最重要的是,為了使責任不要失手掉地,他們時時都承受著你我想像不到的壓力,若非有出人的「抗壓」的法寶,這絕對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承擔的工作職分!

為了證明這些抗壓達人的存在,
我們一起來探索走訪,
到底有哪些人
如此的令人刮目相看:

炎熱的八月下旬,埔基平安樓二樓的手術室,剛接近管制的大門口,一股冷冷的空氣,
就說明了這是個充滿了肅穆之氣的地方。醫護人員雖然純熟的進行著每一項工作,但面部的表情道盡了一切:「我很專業,但責任與壓力都很重」。
出人意料的,我們看到了邀好的受訪對象— 外科主治醫師謝旭滿,從層層開開闔闔的自動門中走來,而他的神情,雖然帽子、口罩遮掉了大半部分的面孔,卻能讓人感到有幾分弔詭的輕鬆。我們心中暗想著,莫非他真是如此出眾的抗壓達人不成,否則怎會在這個藥水味刺鼻的「刀槍之地」,還能表現得這般的怡然呢?
握手道好後,我們單刀直入的指向了問題的核心: 「謝醫師,請問您,作為一名資深的外科醫師,您能和我們談談您對壓力的看法嗎?」「哈!這個問題…」謝醫師一副有備而來的架勢,操著帶點廣東腔的國語,侃侃而談:「不管你是哪一科的醫師,你的工作都是和別人的生命有關係!只是你面對的目標是生命的『品質』,還是生命的『延續』有差!」
謝旭滿哇!一開口就打到火點了!乍聽之下,這個「品質」和「延續」 彷彿是文字上的斟酌,但在謝醫師的後續說明中,我們充分的了解到了一名外科醫師所面對的狀況,往往都不只是「病痛」,更甚至是「創傷」!講白一點,都是會流血,搞不好還有生命危險的病例,所以他必須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就做成處置的決定。而且……而且這個處置正不正確、有沒有效果,病人可能會用生與死的結果來回應你!這真是何等大的責任與壓力啊!
謝醫師慢慢地脫去了口罩,帶著幾分笑意地向我們解釋自已在執業時的心態:「剛開始,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時,突然意識到由於角色的蛻變,背後再也沒有別的資深醫師支撐,而必須自己獨當大局的時候,那是我記憶中,壓力最顯著的一刻」,這個故事,我們在埔基陳院長的見證中,也曾經聽過,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由此可見,外科醫生們的養成過程,的確是辛苦而且充滿著壓力的。如此想來,怪不得時下還在醫學院受造就的準醫師們,好像都不會很想投身在外科醫學的領域,原來有這個原因。
「面對手術的過程,當劃下第一刀的時刻,是我最慎重從事的一刻,當然,通常也是壓力最大的時候。反倒隨著一步一步的專業程序,只要隨時提醒自己在治療一個有病痛的軀體,漸漸的也就有了比較泰然的自處之道了!」心裡想著,醫師真是另外一種人類,換了我們這種舞文弄墨的人,恐怕再兩輩子也沒辦法這麼篤定!

謝旭滿2>>謝旭滿 醫師表示:「一名外科醫師所面對的狀況,往往都不只是『病痛』,更甚至是『創傷』!講白一點,都是會流血,搞不好還有生命危險的病例 。」
「所以,謝醫師,您在如此大的壓力環境中,有什麼有效平衡壓力的做法嗎?」再次回到問題的核心,「我認為一個醫生,尤其像我們這種外科醫生,要談如何面對壓力,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專業的內涵是否紮實,你的任務是要在最有限的時間壓力下,做正確地處理來搶救生命。若你的醫學專業不足,這難道不是最大的壓力嗎!?」的確,書到用時方恨少,只是顯出少了點見識,但對外科醫師而言…
「其次就是要清楚自己的使命感!」咦!這和抗壓有什麼關聯嗎?「如果你清楚自己作為一名醫師的使命為何,你就不致於放任自己要去追求懸壺濟世以外的生活成就,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錢啦!」說得好直接啊!「如果醫生要想賺大錢,他就會要時時在乎哪些事可以賺錢、哪些事不容易賺錢,我認為這是給自己找麻煩,你作一名醫師,賺的絕對夠你溫飽,好好專心做醫師,不要追求那些無止境的財富,我覺得……我覺得這樣自己就不會有太多不必要的壓力……」原來如此,原來謝醫師的為醫之道,不僅以「手中的本事」來化解困難,更用「心中的清淡」來界定人生的成就,難怪他是抗壓達人。因為在面對壓力之前,他就先誠實的面對了自己生命中的角色了!哦!對了!順便一提,謝旭滿醫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李雪玲

<<李雪玲 護理長說:「在我的眼中,手術就等於風險….要減少壓力,就要有絕對正確的專業內涵。」

就在起身告退的時候,巧遇剛從開刀房出來的李雪玲護理長。擇期不如撞日,本來大傳中心就計劃除了謝醫師外,我們還想要採訪李護理長,因為在醫院眾多的工作執掌裡,恐怕難有如同開刀房護理長這麼吃重而且充滿了壓力的角色,所以從她的經歷中,所談到有關壓力的種種,應該對我們所探討的主題也有相當的啓發性與代表性吧!
「我在這個工作上,已經做了十九年之久了!雖然不是都在開刀房,但我覺得單單就是護理工作,就充滿了各種挑戰。其實護理師是一個介於病患與醫師間的角色,當然,醫師是直接的看診,但治療的過程有許多的措施,就是我們的工作了!所以不論面對哪一方,都要有無誤完成任務的心理準備,但憑心而論,醫師和病患是兩個完全不同特質的人,一邊很理性而且精準,我們就要呈現理性而且可靠的標準;一邊很感性而軟弱,我們又得拿出溫柔堅定的態度去照顧。這兩種面貌,在別的場合可能允許選擇一邊來扮演,但對護理人員而言,這兩者都是必要的能力內涵,所以不論責任與壓力都是非常明顯的!」一口氣,雪玲把護理人員的難為之道盡都讓我們瞭解了!
「進到開刀房,那就更別說壓力有多大了!在我的眼中,手術就等於風險,所以在病房做事牢不牢靠,在這裡叫『妥善率』,換句話說,因為場合、任務鬆緊度的不同,在這裏,由不得你有沒有失誤,不僅不得有絲毫的失誤,就是做,也要做得夠好、夠標準,所以你說壓力大不大?」是!的確!這段描述換了誰來聽,都能感受到那種巨大壓力的陰影,「而且,有的時候病人的狀況不好,比較危急的時候,醫師的壓力也會增加,而這個壓力就會常常向護理人員移轉。所以我們不僅要面對手術室中原本就常態性存在的緊張,有時還要有一套面對醫師萬一發飆時的自處之道!!」我們用沈默表達了驚愕之情,但總歸問題還是要問的:「那麼,請教您,有這麼多元而且巨大的壓力,您又是如何因應與化解的呢?」
雪玲護理長的回答,讓我們體認到,醫護之間的小異與大同,也對這群超於常人的抗壓達人肅然起敬。她說:「要減少壓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絕對正確的專業內涵。如果你清楚地知道,在什麼時候、你該做什麼、又怎麼做對,自然妳擔心自己犯錯的壓力就會降低了!我就是緊抓著這個原則的!!」
我們聽完了李雪玲護理長的這段表白,心中泛起了一股暖流,好像看到了為了維護人們生命的尊嚴,這些人是如何在攻克己身,只是為了把一件對的事做好!
她如此行, 已經十九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