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月經週期療法簡介

■ 中醫科   游文仁  醫師

傳統中醫對於婦科的診療項目,包括「經、帶、胎、產」四個部份。其中「經」指的是月經的調理,包括調理週期的規律性、經血量過多或過少以及經行併發的身體不適,如腹痛、頭痛、乳房脹痛…等;「帶」指的是帶下,也就是異常分泌物的治療;「胎」指的是懷孕後的保養以及有早產癥兆時的安胎處理;「產」則是指如何幫助順產以及產後的身體調理。這些內容與現代婦產科的業務範圍有些部份是相近,有些部份則是有所不同。今天我們想要談的是有關於調理月經的部份。
月經是正常女性在接近性成熟以及性成熟後的必然生理現象,一般正常的月經週期約為28天。以往中醫對於月經的調理,多只區分成經後期、經前期以及行經期等三個階段。但現代的中醫,因得力於生理學的研究成果,已可將月經的調理更細緻的分為經後期、排卵期、經前期以及行經期等四期,一般稱為「月經週期療法」,現在簡要的描述於下。
經後期:月經剛結束,在生理學上屬於卵巢濾泡發育的階段,這時雌激素逐漸增加,子宮內膜漸漸增生。以中醫而言,則是屬於「陰血生發」的階段,所以在處方上多順勢以「滋養肝腎陰血」為主。
排卵期:這是卵巢濾泡成熟,轉為黃體,同時排出卵子的階段,這時子宮內膜顯著增生。這是屬於中醫「由陰轉陽」的階段,為使轉化平順,卵子順利排出,需面面顧到,依病情的需要,或以「活血化瘀」為主;或以「行氣活血」為主;或以「滋陰助陽」為主。
經前期:此時卵巢黃體逐漸成熟,黃體素分泌增加,子宮內膜由增生期轉為分泌期,而且繼續增厚。這是屬於中醫「陽氣漸盛」的階段,所以處方上多以「助陽行氣」為主。
行經期:這時黃體退化,黃體素濃度下降,子宮內膜萎縮以至於崩解而行經。是屬於中醫「由陽轉陰」的階段,治療上以「活血、引血下行」將陳舊經血完全排出為原則。
月經週期療法在臨床上多應用於月經週期不規則、月經經血量異常、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經前緊張症候群、不孕症、停經症候群等常見疾患。在治療時,除了上述的原則以外,通常還必須考量病人的體質、病情的輕重以及病程的長短等面向,以決定最適宜的方藥,而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