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寶寶健康的飲食

■  營養科  許文音  營養師

新手媽媽的王太太,每天為了寶寶的吃傷透腦筋,這天她抱著寶寶來看健兒門診,看到營養師在為父母做營養諮詢,她向營養師提出她的疑問。
王太太:「看到報導說現今兒童過敏越來越多,為了預防寶寶過敏,我是否要將母奶換成”免敏”奶粉?」
營養師:「"免敏"奶粉就是的水解蛋白奶粉,它利用加工技術將牛奶蛋白質分子變小,讓喝一般嬰兒奶粉會過敏的寶寶喝的,不是喝了就不會過敏,或預防成為過敏兒,因此"免敏"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名稱,只能說調整蛋白質分子的嬰兒奶粉。」 繼續閱讀

守護山城小寶貝

■ 新生兒照護中心/嬰兒室 陳秀熹  護理師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篇27:3)是父母心中的寶,在埔里地區埔里基督教醫院是唯一有產科接生及小兒住院的醫院。
隨著社會脈動,在台灣面臨少子化,國內生育率逐年下降,醫糾增加及大環境的改變,許多醫院已經不再有產科醫師接生及小兒科急診服務,尤其在非都會區,由於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且分散,無法吸引醫師前往,因此醫療資源普遍不足,醫療人員徵聘不易,進而造成偏遠及非都會區醫院維持兒科24小時運作困難,甚至部分偏遠地區夜間及假日無兒科醫師看診之窘況。 繼續閱讀

媽! 我們可以做朋友嗎?

文 · 埔里基督教醫院心理健康中心 臨床心理師 李妍荻

「父母到底可不可以當孩子的朋友呢?」我想這是許多家長心中的疑問,尤其是這個世代的家長從小接受的是權威型的教育方式,所以會希望當自己成為父母後,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教導孩子,即不再採用那麼高壓的方法,而是以愛與尊重為前提,但這份善意的出發點往往卻容易演變成「少管」或「不管」,即給予孩子過度的自由,以致無法掌
握孩子的行為與狀態,教出不少「自我中心的小霸王」。

而聖經中有幾處回應了這個問題,在箴言十三章24節說:「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以及箴言二十三章13節也說:「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這裡提到的「仗打」並不是表示要用體罰或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此處的重點是「管教」,很多人會覺得愛就是要無條件的包容與尊重,似乎與管教是對立的,但其實愛與管教是可以並立的,因為當我們知道我們的管教是以愛為出發點,不是要盲目的控制、掌握,即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設立界限、建立孩子的規矩,希望孩子從中學習分辨什麼事「可以」,什麼事「不可以」,進而學會負責任、守紀律。當孩子處於兒童時期,心智年齡尚未發展成熟,較需要大人的引導與幫助,所以在此階段父母的位置就相當重要,因為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在此時期是需要被要求、被限制的,故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可以自由活動的安全底線在哪裡,在這個界限內,孩子仍保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亦要清楚知道界限外還是屬於不被允許碰觸的地方,即在日常生活及與他人互動中有一道不可越界的線,這樣反而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成長與發展。

當孩子的年齡漸長,日常生活的紀律與常規都慢慢養成,也會考量他人的想法與感受,不再那麼自我中心,家長似乎就能夠放心讓孩子獨立自主去處理事情,也就是到了青春期階段,家長可以改變教養的方式,調整「父母」、「朋友」角色的比例,多一點成為朋友,但要注意不能只當朋友,孩子於此階段還是需要引導與幫助,即家長可以將孩子自由活動的範圍擴張,但並不是完全沒有限制,只是多了更多溝通與尊重。

所以,到底可不可以跟孩子當朋友呢?也許並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對朋友的定義不太一樣,而且所謂角色定位亦是彈性及流動的,所以如果考量孩子的發展年齡來決定角色的比例,以及抽取出「朋友」角色中的益處,就更可以知道如何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找尋適當的位置。

兒童情緒管理的第一步:瞭解你的孩子

201411-1■ 文。大傳中心

根據2014〈親子天下〉中小學輔導老師大調查,全面體檢台灣中小學情緒力調查發現,有近96% 的輔導老師認為現在有情緒困擾的學生愈來愈多了。有六成的中小學生在情緒的調整以及表達上出了問題,影響了人際交往或日常生活,其次是『經常覺得心情不好、提不起勁來』;而到輔導室諮詢的學生當中,也有近六成學生是因為『情緒困擾』的問題。調查發現,多數的中小學生不知如何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62% 的中學生表示,如果自己心情不好,不知道該怎麼辦,小學生的比例更高達69%。

孩子愛生氣、不耐煩、愛吵架……,簡而言之就是脾氣不好;這到底是天生的還是被嬌寵出來的呢?埔里基督教醫院心理衛生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陳孜祈說:孩子是情緒困擾或是情緒障礙,主要的差別要先看情緒持續的長度有多長,例如跟弟弟吵架了,孩子會不會卡在那個情緒中出不來?一般來說,可能爸爸媽媽稍微安慰一下、說說好話,孩子的情緒就被轉移掉了,可能就破涕為笑、變開心了;但如果孩子是爸媽安慰之後仍舊是在那個情緒中,甚至會記仇到隔天之後,表示他就是卡在那個情緒出不來,這時就要再進行家庭功能的評估了。雖然家庭功能與孩子的情緒障礙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但影響絕對是蠻大的。 例如單親、家長的變化、隔代教養、家庭動盪較大的,孩 子也較易有情緒障礙的問題。家長較嬌寵的孩子,雖然可能也會有情緒管理的問題,但不至於到情緒障礙,頂多是小公主小王子的脾氣,家長可以學習一些技巧來應對。
情緒障礙的孩子,生氣或憤怒的情緒通常無法被消除,且情緒會在其他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翹課、干擾、強迫性行為( 咬指甲等等)……,甚至可能影響到無法正常上課、情緒會去波及別人、家人也很頭痛……,這時就建議要先帶來醫院做專業評估,確認是否是情緒障礙、家庭功能可否協助等等。也會給父母一些衛教,教父母如何同理孩子的情緒、如何陪他。
通常情緒障礙的治療,首選是遊戲治療,因為畢竟是孩子,不像成人可用談的,用遊戲教他怎麼玩,也可以試著用玩的東西來與他的生活作一些連結、疏通他的情緒。若孩子的情緒很強烈,已經有一些違規的行為出現,有的心理師就會先建立行為規範,例如訂條款、條約,利用好的獎勵來建立他們的好行為、減少他們的負向行為。
都說EQ 高的人才會一帆風順,但面對年紀還小的孩子,爸爸媽媽要如何教導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學會情緒管理的功課呢?其實父母的角色很重要!特殊兒童因為對察覺情緒是有問題的,所以必須要 先教他們辨別一些基礎的情緒;但一般認知功能OK 的孩子,可能在當下有混合生氣、難過等多種情緒,需要家長透過觀察前因後果來幫助他們分辨歸納各個情境。例如:「剛剛弟弟跑過來的時候,其實你一開始想把玩具給他,但後來沒有給,就被媽媽罵你,你是不是覺得委屈了?」
陳孜祈也表示,像手足的問題,其實很常見。常常父母都要大的讓小的,哥哥就會覺得媽媽偏心,較關愛弟弟。孜祈說她第一個建議就是媽媽可以安排「精心的時刻」,每週與哥哥單獨約會一次,其實時間不一定要很長,15~30 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即使只是出去走走、散步、吃東西,即便沒有說話 都好,但至少孩子會知道媽媽對他的關愛,久了孩子也會趁著這個時候就跟媽媽聊自己的心裡話了呢!當然如果平時都跟孩子很疏遠、親子關係緊張的家長,一開始要這麼做時,孩子可能也會拒絕,但孜祈說,若孩子的回答是「隨便、都可以……」,表示孩子心裡是想要的,只是不好意思說,爸媽可要把握機會,除非孩子斬釘截鐵的斷然拒絕,否則不要輕易打退堂鼓。親子關係其實也是經營來的,或許媽媽平日一次要帶兩個孩子,但偶爾也可以請家人幫忙帶弟弟,媽媽與哥哥單獨出去走走聊聊、吃吃東西也好,這就是增進感情的妙方,因為只有你們兩人,自然感情就會變緊密了。這個時候媽媽千萬不要再帶著弟弟一起去了,否則哥哥就算想講,很多話可就說不出口了。
陳孜祈也提到曾經有次做諮詢時,孩子把自己的水壺不小心摔破了,一直哭鬧,媽媽一直安慰說:「你不要哭,媽媽買一個新的水壺給你」,但仍然沒用。後來試著去問孩子說:「你是不是很難過,因為這是你最喜歡的水壺?」才發現是這個原因,也才知道其實還有另一個孩子的感受,是因為之前媽媽有提醒他不要一直把水壺拿在手上會摔破,他都沒聽,結果真的摔破了,所以還有『自責』的情緒存在。當媽 媽說出他的情緒之後,他的情緒就比較平穩、就不哭 了。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而情緒是需要被處理的。當我們有情緒時,若身邊的人都只要我們「壓下來、一笑帶過」,對情緒比較敏感的孩子其實是種傷害。所以父 母可以多思考孩子現在在哭、在生氣,到底背後包含了哪些情緒?我們都可以試著幫他一起整理,然後念出來。這樣父母會發現你更瞭解了你的孩子,而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更為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