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決定你的健康

胃──「吃了之後」……那段陌生的旅程 ──

一個家庭成員間在夜間這麼一段對話,說明了大部分人對自己身體時刻上演的生理現象,除了陌生,甚至還懷著一廂情願的遐思……

已經醉到滿臉通紅地父親,對於勸酒的媽媽嚷著「再多喝一杯總不會死吧!」讀大學的兒子這時正要出門和同學吃消夜場的「火鍋吃到飽」,而他已經故意讓自己餓了一天;女兒從廁所走出來,有點不高興的對媽媽說「我拉肚子了!一定是你煮的晚餐,是前天從尾牙上包回來的菜,不新鮮了啦!」

我們的身體與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就是我們吃的東西。然而,食物透過人體的肝膽腸胃這些「消化系統」,經過消化、吸收、利用的過程,儘管時刻都在運作,但其中的奧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會想,我多吃一頓「吃到飽」、多喝一杯酒、多嘗一口甜點,「總不會死吧!」「我現在拉肚子,大概是三小時前的那頓飯有問題!」

會說出這樣的話的人,大概不在少數,然而,這只證實了一件事,原本應該是常識的事──你吃進去食物的營養成分是甚麼?脂肪就是有害的?腸胃怎麼消化、吸收、轉化成能量?這一口食物的熱量幾何?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是一無所知。

「生命,是一種化學過程。」提出元素定義的近代化學之父安東萬‧拉瓦節(Antoine Lavoisier),一語道破食物與人體之間的關係。

的確,我們的身體每一天就自動更新約莫體重5%的組織,具體來說,每一秒鐘,人體就有近百萬個細胞新生或死去;而自我更新需要材料,當然,靠著是肝膽腸胃處理了食物中的營養素。這時,不禁要嘆,「消化系統」這麼神通喔?

首先,透過表格「消化系統中所包含的器官」,可以知道食物在人體的旅程──從口腔走到肛門,可能要接近24小時。

消化系統

而消化系統的幾種功能有:分解食物與吸收營養素、內分泌作用、微生物共生、免疫作用。你可能會問,消化系統也有內分泌作用?是的,不只如此,這還是全身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已知至少有15種內分泌細胞,可以偵測飲食成分,而分泌激素,所以,才能整合消化,並且調節體內代謝。而微生物共生,指的是消化系統中存在多元且大量的微生物,都會影響宿主的健康與疾病風險。

可不要看到這裡就嘀咕「這應該是專業人士才有需要了解的資訊」,因為,這可是幫助我們自己能從「腸胃不適」這種模糊的形容,邁向自己先有基礎性自覺,而準確地就醫,避免東碰西試的,浪費了心血與寶貴的救治時間。

看到這裡,許多人會問,那我的這些症狀到底是哪個部位出了狀況?我應該做甚麼樣的檢查呢?一家老小不同的年齡與體況,各自要安排甚麼健檢才能永保安康?編輯台整理了困擾大家的疾病中的關鍵評估指標、與相關檢查方法。

拜託別再翻臉如翻書!
與大腸激躁症和平共存,你需要放輕鬆~

Q:大腸激躁症可以根治嗎?

首先要對症狀有些了解。依主要症狀,可以分成三類:瀉型(指以腹瀉為主)、便秘型(指以便秘為主)、以及混合型(指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症狀包含了忽然間腹痛如絞但排便後會緩解、脹氣、一直想放屁、感覺大便解不乾淨、消化不良、排出黏液、一天多於三次或一周少於三次的異常頻率、排便型態改變(軟便、水便、不成型、顆粒狀或硬便)、噁心嘔吐等。甚至,患者也可能出現非腸胃症狀,常見的有:頭痛、頭暈、疲倦、肌肉痛、骨盆腔疼痛、與泌尿道症狀。

這是種會反覆或持續發作,在接受治療後,往往無法完全根治,主要是因為,這是「生物性」、「心理性」、「社會性」交互影響的疾病。具體來說,在治療上是多方面著眼,包括了生理症狀的治療,同時,必須仰賴患者本身生活型態的調整,情緒壓力的紓解、以及生活行為的改變等。

想吃,又怕痛…..進退兩難的潰瘍患者

Q:我有潰瘍嗎?

潰瘍患者常常會有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吐酸水、食慾不振症狀,嚴重者有解黑便、吐血、上腹部絞痛等。這樣,可能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作祟。透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俗稱胃鏡),或「上消化道鋇劑X光檢查」(喝入鋇劑,透過顯影看消化系統結構是否有不正常現象,如收窄或異常)即可確診。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藏於胃中的敵人細菌性──幽門螺旋桿菌的確是造成潰瘍的主因,另外的原因,包含病毒性、化學性、精神性等,具體來說,就是長期服用止痛藥、壓力大、酗酒等。幽門螺旋桿菌除了在胃黏膜及附近的黏膜外,口腔內的牙菌斑亦可找到此菌!根據衛福部的資料,台灣地區成年人中,約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感染過此菌;衛福
部統計近一步指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人口高達一千多萬人!

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式,可分為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檢查,前者如內視鏡檢查,而後者較不會增加病人的痛苦感,故可當優先診斷工具。

新的「幽菌根除療法」,為目前公認更有效治療潰瘍的方法,且潰瘍一旦治癒,再復發率也較低。衛福部指出,最普遍的治療原則為「質子幫浦抑制劑」合併使用兩種抗生素的「三合一療法」,連續服用一週;待「三合一療法」結束後,繼續服用質子幫浦抑
制劑,使潰瘍治療完全。而在恢復期間,許多潰瘍患者會面臨「想吃,又怕痛而不敢吃」的窘況,建議有幾個原則持守住,將助於復原:
1. 定時定量進食。
2. 少量多餐是重點。除三餐之外,上、下午、睡前,可適度吃些點心。
3. 進餐時心情放鬆,細嚼慢嚥,飯後略事休息再工作。
4. 以溫(熱)食為宜。
5. 每餐廣泛攝取各類食物,以維持營養均衡。
6. 不抽菸,減少刺激性飲料如酒、茶、咖啡,與含糖量高的飲料,因為這會刺激大量胃酸分泌。
7. 生活規律、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儘量減少操心、憂愁。
8. 食用容易脹氣的食物易有飽脹感,對潰瘍患者並不適合。
9. 炒飯、烤肉、與年糕和粽子等糯米類製品、各式糕餅、油炸、過硬食物及冰品類,患者食用後常感不適,應盡量減少甚至避免食用。

我是心臟問題還是腸胃問題?
胃食道逆流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要大

Q:我為什麼會有胃食道逆流?
許多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常喝咖啡提神,順便搭配甜點,晚餐往往因為加班,延後到消夜時刻才來大吃一頓,其實,這種飲食習慣、與飲食西化、多吃少動、肥胖、壓力大、懷孕,都會引起胃食道逆流。許多人因為「火燒心」症狀,一開始還會誤會而先做胸部X光、心電圖等檢查。在許多醫學中心的就診情況來看,胃食道逆流高達20%以上,罹患年齡則以30歲以上較為常見。
胃食道逆流,會造成胸部灼熱、胸悶、嘔酸水、咳嗽;有時夜間睡覺時會突然有胸痛、咳嗽氣喘等症狀;即使沒有火燒心的感覺,也會有胃酸反流整個口腔都泛着酸味很不舒服、患者吞嚥困難之餘,甚至可能出現食道收窄的情況。有些人長期下來,會有慢性咳嗽、聲音沙啞、喉痛、哮喘、喉嚨硬塊(在沒有腫塊或異物的前提下,喉嚨卻總似有東西頂著)。

治療方法建議:

治療方式可分三大類:
生活型態調整、內科藥物治療、外科手術。

生活型態的調整:
盡量三餐定時定量、且不要超過八分飽、盡量不吃宵夜、要減重、少穿緊身衣服或束緊皮帶、睡前2小時勿進食、躺臥時床頭宜墊高15至20公分、戒煙。

飲食原則—避免食用下列食物:
NG食物一覽表

用藥:
抑制胃酸的藥物如質子幫浦抑制劑,有需要時,則給予增加腸胃蠕動藥物,和提升下食道括約肌壓力。

最後,當藥物治療失敗或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以手術,或其他方法如內視鏡治療來改善。

成年人比嬰幼兒更需留意的乳糖不耐症

台灣等亞洲人大多不耐乳糖,但可別犧牲掉這類的營養!大部分的嬰幼兒的小腸中都具有消化乳糖的酶,但隨著年紀增長,從2歲開始,小腸乳糖酶基因的活性會逐漸減少。因此,有許多人會吃了含乳糖的食品後就開始脹氣、絞痛、腹瀉、那麼你可能有乳糖不耐症。但可不要因為這樣就把乳製品與牛乳從飲食中完全剔除,這樣會失掉鈣與維生素B2。可以利用優格與乳酪等發酵乳製品,每次飲用的牛乳量不要太多,例如:添加在玉
米濃湯中,避免空腹食用。如果症狀仍相當嚴重,就改用其他含鈣量豐富的食物。

有「痣」難伸啊!面對痣瘡,別再難以啟齒

孿生兄弟──便秘與痣瘡。
便秘是指糞便乾硬,排便困難與痛苦。痔瘡則在50歲以上的人,預估半數都有「痣」難伸,許多人會覺得難為情,而拖延就醫時間。

痔瘡可以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具體的位置則是以齒狀線來做區分。為什麼會得痣瘡?目前醫學上主流看法是因為肛門內壓力,使得肛門直腸靜脈擴張及
曲張。而造成肛門壓力上升的原因,則以長期便秘為最常見。

有「痣」之士們,別再「邊上廁所邊看書」了!痔瘡的治療首重改善排便習慣,關於生活型態的調整有下列建議:
1.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2.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咖啡、可樂、酒類等飲料應避免食用過量。
3. 多補充水份,蔬果汁對排便也有幫助。
4. 保持適度的運動。
5. 勿時常久站、久坐,必要時可以變換一下體位。
6. 控制體重,以減輕下肢的負擔。
7. 許多人視「邊上廁所邊看書」為愜意的時光,自然就久坐馬桶。小心!這會使痔瘡惡化。

沒有症狀或偶有出血的初期,可藉著多攝取水分、蔬果、適度運動,配合醫師開立的軟便劑及痔瘡消腫藥物,而得到改善。而對於較嚴重的痔瘡,可以在門診接受內痔的「橡皮帶結紮」,利用簡易的器材將橡皮帶套在痔瘡根部使其自然壞死脫落。至於更嚴重的情況,才會需要手術方式來將痔瘡切除。

總而言之,消化系統是維繫身體健康的重鎮,許多腸胃狀況常常是壓力所引起,研究指出,這些人普遍具有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生活步調急湊等,因此,好好愛自己──找尋宣洩壓力的合適管道吧!如果再有任何不適,那麼,無論怎麼嘴饞,都還是要讓自己盡量調整飲食習慣,並及時準確地尋求專業醫療的幫助,這樣,才能繼續健康「品味」人生,享受美食!

痔瘡種類示意圖

 

你知道嗎?

我們的營養現況──亞洲最差?!
肥胖是萬病淵藪,而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肥胖工作小組統計指出,2005年到2008年,亞洲國家民眾過重與肥胖比率,台灣奪冠,男性肥胖比率更是第二名的新加坡「高攀不了」。依據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蕭寧馨教授研究指出,在營養攝取方面,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足,普遍偏低的有鈣、鎂、鉀、膳食纖維、維生素D、葉酸與碘營養。

我們醫療進步與福利建全時…「癌症」與「高血壓相關」的死亡人數,竟逐年攀升!
國人疾病轉型可謂「一波多折」,五十年前,台灣的疾病以急性傳染病為主,三十年前開始,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與癌症,部份有逐年上升跡象。

衛福部呼籲:健康三殺手──肥胖、飲食不健康、缺乏運動!
除了前述兩點之外,衛福部於2014年公布的「缺乏運動排名」,我們與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其中會員國超過一半躋身世界銀行「高收入」經濟體)30個會員國相比,男女分別又奪下第二、第一名!

你的飲食指南──是「金字塔型」?還是「先吃再說,反正疾病總會獨漏我」?
現在的台灣的飲食指南,從2011年開始,已修正為「梅花圖樣」,並加入了「水」與「運動」這兩種概念。

「外食一族」如何保健?
事實上,大部分的外食族,都熱量超量了!首先,對於外食最常吃的便當熱量的基本認識,舉例來說:五色養生便當、焢肉便當、炸雞腿便當,熱量分別約是500Kcal、900Kcal、1300Kcal,但一位成年女性需要的熱量大約2000Kcal,一餐的便當若不慎
選,就已直逼全天所需熱量,更別提餐後人手一杯手搖飲料的熱量了!

吃素會更好?
越來越多人選擇吃素,20 11年時,衛福部首度推出此一族群的飲食指南。吃素的人,需特別注意蛋白質、B12、維生素D、鐵吸收的食物搭配等。茹素者飲食指南如下:
依據指南擇素食,食物種類多樣化
全穀至少三分一,豆類搭配食更佳
烹調用油常變化,堅果種子不可少
深色蔬菜營養高,菇藻紫菜應俱全
水果正餐同時用,當季在地份量足
口味清淡保健康,飲食減少油鹽糖
粗食原味少精緻,加工食品慎選食
健康運動30分 ,適度日曬20分

以上的幾個事實告訴我們:物質缺乏的昔日,我們的健康反而不成問題,然而,不虞匱乏的富庶今日中,我們卻要面對慢性病與癌症的脅迫。那麼,若想完全依賴醫生的隨時診療,跑醫院如同跑廁所一般,恐怕絕非幸福日子的選項;因此,每個人面對自己生
活品質的關鍵──「日常保健」,責任可不是「等到生病了再說」!

現在,一起來算算你一天需要多少熱量,以及到底該怎麼吃才對吧!

腹腔鏡減重手術

■ 醫務發展室 施孝龍專員

肥胖症已成為全球性的流行病,大家都知道病態性肥胖會引起健康惡化,包括國人熟悉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常見的減重方法為藥物減重、飲食控制等,但大多數人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復胖』或是減重效果不佳,這就是所謂的溜溜球效應。

體重反覆的上升、下降,不但對減重效果不好,且對健康又有危害,而如何給予病態性肥胖有效而持久的治療,是一個嚴肅的健康問題,外科手術是目前對病態性肥胖唯一的治療,也能有效治療因為肥胖所引起的併發症,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

適合對象

• 身體質量指數(BMI) ≧ 37.5, 或BMI ≧ 32.5 合併有肥胖所導致之疾病。
• 年齡介於18~55 歲。
• 因肥胖而明顯危及健康,以及實施嚴格監控的體重計畫達6 個月以上依然無法達成或維持減重成效的病患。
• 無主要器官功能異常,且能接受全身麻醉及手術危險者。
• 有決心接受手術減重者。
• 術後可配合醫療團隊衛教者。

手數種類

• 胃縮小( 胃袖狀切除):
利用腹腔鏡方式切除部分的胃,留下約1/3的胃,容量大約80-100cc.,可減少饑餓感及減少進食量,達到減重效果。

胃縮小

• 胃摺疊:
利用手術針、縫線將胃的大彎處向內褶疊縫住,使胃容量減少、降低食量,以達到減重效果。胃摺疊

• 胃繞道:
利用腹腔鏡方式將胃部分成兩部分,留下大概20~30cc 容量,繞過部份腸道直接與小腸接合,達到減少食量及降低吸收之目的。研究指出,胃繞道可確實緩解因肥胖引起之糖尿病問題,進而提升生活品質。胃繞道

減重手術比較
減重手術比較

糖尿病與旅遊

糖尿病與旅遊■ 糖尿病衛教師 賈鎮芳護理師

交通工具的發達,使得人與人、城與城、甚至是國與國的距離,大幅的縮短。近幾年國人旅遊的熱潮蔚為風氣,對糖尿病個案而言,面對旅遊,常有裹足不前之憾。其實,糖尿病個案只要在旅遊前作好行前準備,一樣可以快樂出遊,以下將介紹糖尿病個案面對旅遊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1. 請與主治醫師諮詢,申請一份中英文診斷書及處方影本,以防旅遊途中生病時,可提供當地醫生做醫療處置上的參考。
  2. 請與主治醫師諮詢,依旅遊天數準備雙份的藥物。分裝起來,由自己及同行的家屬或朋友隨身攜帶,以防不慎遺失時有備用藥物可用。
  3. 請與營養師諮詢,依旅遊地點,學習如何拿捏當地飲食及注意事項。
  4. 準備血糖機,提供旅遊期間隨時監測血糖狀況。
  5. 準備低血糖物品,如糖果( 包)、餅乾,防範延誤用餐時可用。
  6. 準備兩雙舒適不磨腳的鞋子及棉襪數雙,長時間步行時可替換使用。
  7. 針對旅遊地點,可諮詢旅行團及上網查詢相關資訊,了解當地時差及氣候變化,準備合宜的衣物,避免溫差及時差的變化,造成身體不適影響健康。

以上七要事為糖尿病個案,出門旅遊前應注意事項,只要旅遊前作足準備功課,平日血糖控制穩定,您只需帶著一顆放鬆的心境,您的旅遊也是一場豐富的健康之旅!■

從日月潭觀光地區急診醫療服務談傷口照護

201503

■ 山地醫療科 曾寶玉 護理長

日月潭風景區的湖光山色美景加上環湖周圍人文古蹟,使其成為臺灣最有名的觀光名勝景點,加上近年來開放大陸遊客來臺觀光,也使日月潭成為大陸遊客來臺必遊的景點之一,每年都吸引上百萬人次的遊客到訪。為改善日月潭當地遊客與居民的急診醫療水準,2011年12月起本院受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日月潭觀光地區急診醫療站」。「日月潭觀光地區急診醫療站」設置於日月潭伊達邵遊客中心,提供當地遊客與居民全年無休的服務。本急診醫療站,主要除了服務急診病人外,並為遊客及當地居民提供了健康諮詢、測量血壓、簡易傷口處理等貼心服務。
另外,根據去年本院「日月潭觀光地區急診醫療站」之醫療服務統計顯示:簡易傷口處理服務人次有759件,其中以擦傷、鈍傷、扭傷最為常見;另外糖尿病病人足部傷口照護則需謹慎特殊處理;台灣地區45歲以上人口罹患糖尿病的盛行率為12%,糖尿病患者3%至4%有足部潰瘍傷口,當傷口長久無法癒合時,其中15%至20%的病人在五年內會面臨截肢,約佔非外傷性截肢的85%。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常因不慎而造成切割傷、擦傷、燙傷等傷口,傷口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受到病原的侵害造成傷口發炎反應,故在居家中學習正確的觀念來清潔照護傷口及評估傷口是否良好,可減少傷口感染的機會以利順利復原。另外,傷口在適度濕潤的環境下細胞再生能力及游移速度較快,復原速度比在完全乾燥的環境下快一倍以上;因為傷口自然滲出的分泌物,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可幫助傷口加速癒合,因此在家自行處理傷口換藥的步驟如下:

處理傷口步驟:

  1. 準備用物:藥膏、無菌生理食鹽水、無菌棉枝、紗布(或親水性 敷料)、紙膠、剪刀。
  2. 換藥前,請先洗手並擦乾。
  3. 將傷口上髒的紗布取下,並觀察傷口的分泌物之色、量、味。
  4. 以無菌棉枝沾濕生理食鹽水(一次使用一枝棉枝),將傷口的分泌物從中心以環狀方式由內往外清潔。
  5. 清潔完後再用一枝無菌棉枝沾取藥膏,從中心以環狀方式由內往外擦至傷口周圍。
  6. 將無菌紗布整個覆蓋住傷口,紗布請拿角落,勿接觸覆蓋傷口面,再以紙膠以井字形固定紗布周圍。
  7. 完成換藥,整理用物並洗手。
  8. 優碘、雙氧水、黃藥水、紅藥水、紫藥水等消毒藥水會破壞傷口的新生細胞,所以傷口只需要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就可以。
  9. 若必須用消毒藥水,需經醫師同意後才可使用。

傷口評估是否良好:

若傷口有紅、腫、熱、痛;分泌物變多或呈膿狀;傷口邊緣皮膚或組織顏色改變;傷口異常疼痛;傷口出現異味或傷口長期未癒合等症狀,應盡速回門診治療。

傷口照顧經驗分享:

分享一:103年10月,某84歲男病人主訴:散步時不慎跌倒造成右手撕裂傷(圖一),經醫師評估後不適合縫合故予換藥及sufucin紗布覆蓋,兩天一次至醫療站評估傷口癒合狀況及居家指導傷口處理,約20天病人傷口就癒合(圖二)。

分享二:103年04月,某63歲洗腎併糖尿病足男性病人,左腳糖尿病足有清創過(圖三),病人每天至急診站傷口評估及協助傷口處理,加上病人願意配合其飲食控制及平日傷口注意事項,病人於104年02月初由家屬居家照護(圖四)。

本院偏遠地區各緊急醫療急診服務時段如下:

  • 仁愛鄉霧社急診中心:每週一至週五,晚上9:00至隔日上午7:00;假日於週六下午2:00至 週一上午7:00
  • 日月潭觀光地區急診醫療站(伊達邵遊客中心):全年無休,每日上午8:00至晚上8:00。

本醫療站工作團隊設有一名醫師、兩位護理師、一位EMT1兼救 護車司機,並配置一輛救護車以協助當地消防隊現場救護支援及後送病人。

參考資料:戴浩志、湯月碧(2011)。慢性傷口評估與處置之最新趨勢。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5(6),20-26。 ■

過敏氣喘患者 旅遊注意事項

過敏■ 社區護理組 羅珮嘉 護理師

若是您有過敏或氣喘,它們將會永遠伴隨著您,即使是旅行,為了確保您的旅遊是輕鬆又愉快,旅行前的計劃及準備將保護您適應環境的改變可能帶來的衝擊。

其實真正萬全的準備應該從平時就開始做起。平常就應依照醫師指示,規則使用保養藥物。控制良好的患者即使面對環境變化,或是旅途中的其他刺激因子,也不容易有緊急發作出現。出發前也千萬不要因為即將出遊的興奮心情而忽略了控制病情的重要性。除了記得攜帶平常使用的保養用藥及必要的備用藥物外,還要謹記一些出外旅遊的注意事項。

過敏氣喘患者出遊前要先請教醫生,要注意以下三點,就可以放心旅遊了:

  1.  過敏氣喘病是否已控制良好並隨身攜帶緩解型藥物。
  2.  急性發作時,自己或家屬要如何處理。
  3.  準備一份醫師病歷摘要詳述病情及目前使用之藥物並保旅行醫療保險。

旅遊時要盡量避開過敏原,依照食、衣、住、行分類:

( 一) 食:

對食物過敏者要了解自己對何種食物會產生過敏現象,必須要小心吃任 何可能含有食物過敏原的食物如花生、堅果、雞蛋、牛奶、小麥或蚌殼海鮮都要小心避免。在餐館時盡量以完全熟食為主。且萬一出現食物過敏時,要知道如何簡單處理。

( 二) 衣:

在冬季,各種呼吸道病毒流行高峰期,隨身佩帶口罩,除了避免病毒感染、阻斷吸入性過敏原,也可讓呼吸道和緩的適應室內外溫差。

( 三) 住:

在預訂房間時,也可先詢問旅館是否有專為有過敏氣喘患者準備的房間,或者也可以自己攜帶防螨寢具,以防止氣喘發作。因旅館的房間屬密閉空間,可能到處充滿過敏原如塵螨、黴菌,尤其是在地毯、床墊、被單及枕頭,另外房間內若有刺激味道,皆足以讓過敏氣喘患者產生皮膚過敏和急性氣喘發作;所以可以在進入房間內前,先將窗戶打開,空調轉到最強,運轉半小時後,再讓患者進入,可有效預防氣喘發作。若您對黴菌過敏,就要詢問是否有日照充足,乾燥的房間,遠離附近室內泳池,另外,若有對任何動物過敏,打聽飯店的寵物政策並要求該房間是不許寵物入住的。若是住在森林或海灘附近的平房或船艙,必須確保住處完全清洗乾淨並在您到達前做過空氣濾淨的處置,這樣做可以減少塵螨和黴菌的濃度。

( 四) 行:

汽車、公車或火車
屬密閉空間,易孳生塵螨或黴菌,乘坐汽車,公車或火車時,可能的刺激物或過敏原包括塵螨、黴菌、花粉及其它物質,它們隱藏在地毯,車內裝潢及通風系統。在開始漫長的車程之前,應打開空調或暖器並且打開窗戶至少10 分鐘,然後才進入車內,這將有助於消除塵螨和黴菌。
室外過敏原,如花粉和黴菌,也是潛在的危害,尤其是在車上窗戶打開的時候,如果您被診斷患有花粉或黴菌過敏,關閉您的窗戶,並開啟空調。
香菸煙霧或戶外空氣污染將惡化過敏和氣喘症狀,為了避免接觸過量空氣污染物,可以選在清晨或深夜搭乘汽車,此時空氣品質會比較好、而且可避開繁忙的交通。

飛機
飛機上的空氣品質將會深深的影響過敏或氣喘患者,而所有國內航班都是禁菸,但是很多國際航班都沒有禁菸,如果搭乘飛機出國旅遊,在訂位時應遠離吸菸區。若有嚴重氣喘需要補充氧氣者,在飛行前您必須與航空公司協商並安排氧氣的事先準備及供給,沒有人可以拒絕旅行途中需要補充氧氣的要求,不過,這必須提前安排。

如果您有食物過敏,應格外小心航空公司所提供的食物,飛機上可能沒有人可以告訴您食品的具體成分。飛機裡的空氣很乾燥,使用食鹽水噴鼻劑每隔1 小時把您鼻膜濕潤,這將有助於您在飛行過程中更為舒適。

船舶
當預訂船舶時,務必詢問船上是否有相關醫護背景的醫務人員並且能提供適當的醫療照顧,同樣的,若有食物過敏,切記小心食物。如果您的皮膚有濕疹的現象,接觸到水和陽光可能會加劇濕疹的症狀,因此您可能必須準備藥膏或是潤膚霜以保護肌膚。請記住,旅行目的地可能因氣候及季節而有特殊過敏原或誘發氣喘因子存在,例如在熱帶潮濕的氣候下,您可能會大量接觸過敏原如塵螨,空氣中黴菌和特殊的花粉,在陰冷潮濕的氣候,您可能會接觸到更多的塵螨及黴菌,在寒冷乾燥的環境中的冷空氣也可能是一個誘發氣喘因子。
患有氣喘和過敏症的人必須隨時提防潛在危險,並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可確保一個愉快的旅行,一路平安!

 

何時需要過敏氣喘專科醫師?
若出現以下情形就必須尋求過敏氣喘專科醫師
1. 氣喘急性發作並需要緊急醫療照護
2. 吃了水果和蔬菜出現嘴唇發癢的現象
3. 吃到其他可能引起副作用的食物
4. 在運動中出現呼吸道或全身過敏症狀
5. 想潛水,但有氣喘病史

資料來源:台灣氣喘衛教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