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決定你的健康

胃──「吃了之後」……那段陌生的旅程 ──

一個家庭成員間在夜間這麼一段對話,說明了大部分人對自己身體時刻上演的生理現象,除了陌生,甚至還懷著一廂情願的遐思……

已經醉到滿臉通紅地父親,對於勸酒的媽媽嚷著「再多喝一杯總不會死吧!」讀大學的兒子這時正要出門和同學吃消夜場的「火鍋吃到飽」,而他已經故意讓自己餓了一天;女兒從廁所走出來,有點不高興的對媽媽說「我拉肚子了!一定是你煮的晚餐,是前天從尾牙上包回來的菜,不新鮮了啦!」

我們的身體與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就是我們吃的東西。然而,食物透過人體的肝膽腸胃這些「消化系統」,經過消化、吸收、利用的過程,儘管時刻都在運作,但其中的奧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會想,我多吃一頓「吃到飽」、多喝一杯酒、多嘗一口甜點,「總不會死吧!」「我現在拉肚子,大概是三小時前的那頓飯有問題!」

會說出這樣的話的人,大概不在少數,然而,這只證實了一件事,原本應該是常識的事──你吃進去食物的營養成分是甚麼?脂肪就是有害的?腸胃怎麼消化、吸收、轉化成能量?這一口食物的熱量幾何?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是一無所知。

「生命,是一種化學過程。」提出元素定義的近代化學之父安東萬‧拉瓦節(Antoine Lavoisier),一語道破食物與人體之間的關係。

的確,我們的身體每一天就自動更新約莫體重5%的組織,具體來說,每一秒鐘,人體就有近百萬個細胞新生或死去;而自我更新需要材料,當然,靠著是肝膽腸胃處理了食物中的營養素。這時,不禁要嘆,「消化系統」這麼神通喔?

首先,透過表格「消化系統中所包含的器官」,可以知道食物在人體的旅程──從口腔走到肛門,可能要接近24小時。

消化系統

而消化系統的幾種功能有:分解食物與吸收營養素、內分泌作用、微生物共生、免疫作用。你可能會問,消化系統也有內分泌作用?是的,不只如此,這還是全身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已知至少有15種內分泌細胞,可以偵測飲食成分,而分泌激素,所以,才能整合消化,並且調節體內代謝。而微生物共生,指的是消化系統中存在多元且大量的微生物,都會影響宿主的健康與疾病風險。

可不要看到這裡就嘀咕「這應該是專業人士才有需要了解的資訊」,因為,這可是幫助我們自己能從「腸胃不適」這種模糊的形容,邁向自己先有基礎性自覺,而準確地就醫,避免東碰西試的,浪費了心血與寶貴的救治時間。

看到這裡,許多人會問,那我的這些症狀到底是哪個部位出了狀況?我應該做甚麼樣的檢查呢?一家老小不同的年齡與體況,各自要安排甚麼健檢才能永保安康?編輯台整理了困擾大家的疾病中的關鍵評估指標、與相關檢查方法。

拜託別再翻臉如翻書!
與大腸激躁症和平共存,你需要放輕鬆~

Q:大腸激躁症可以根治嗎?

首先要對症狀有些了解。依主要症狀,可以分成三類:瀉型(指以腹瀉為主)、便秘型(指以便秘為主)、以及混合型(指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症狀包含了忽然間腹痛如絞但排便後會緩解、脹氣、一直想放屁、感覺大便解不乾淨、消化不良、排出黏液、一天多於三次或一周少於三次的異常頻率、排便型態改變(軟便、水便、不成型、顆粒狀或硬便)、噁心嘔吐等。甚至,患者也可能出現非腸胃症狀,常見的有:頭痛、頭暈、疲倦、肌肉痛、骨盆腔疼痛、與泌尿道症狀。

這是種會反覆或持續發作,在接受治療後,往往無法完全根治,主要是因為,這是「生物性」、「心理性」、「社會性」交互影響的疾病。具體來說,在治療上是多方面著眼,包括了生理症狀的治療,同時,必須仰賴患者本身生活型態的調整,情緒壓力的紓解、以及生活行為的改變等。

想吃,又怕痛…..進退兩難的潰瘍患者

Q:我有潰瘍嗎?

潰瘍患者常常會有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吐酸水、食慾不振症狀,嚴重者有解黑便、吐血、上腹部絞痛等。這樣,可能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作祟。透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俗稱胃鏡),或「上消化道鋇劑X光檢查」(喝入鋇劑,透過顯影看消化系統結構是否有不正常現象,如收窄或異常)即可確診。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藏於胃中的敵人細菌性──幽門螺旋桿菌的確是造成潰瘍的主因,另外的原因,包含病毒性、化學性、精神性等,具體來說,就是長期服用止痛藥、壓力大、酗酒等。幽門螺旋桿菌除了在胃黏膜及附近的黏膜外,口腔內的牙菌斑亦可找到此菌!根據衛福部的資料,台灣地區成年人中,約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感染過此菌;衛福
部統計近一步指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人口高達一千多萬人!

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式,可分為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檢查,前者如內視鏡檢查,而後者較不會增加病人的痛苦感,故可當優先診斷工具。

新的「幽菌根除療法」,為目前公認更有效治療潰瘍的方法,且潰瘍一旦治癒,再復發率也較低。衛福部指出,最普遍的治療原則為「質子幫浦抑制劑」合併使用兩種抗生素的「三合一療法」,連續服用一週;待「三合一療法」結束後,繼續服用質子幫浦抑
制劑,使潰瘍治療完全。而在恢復期間,許多潰瘍患者會面臨「想吃,又怕痛而不敢吃」的窘況,建議有幾個原則持守住,將助於復原:
1. 定時定量進食。
2. 少量多餐是重點。除三餐之外,上、下午、睡前,可適度吃些點心。
3. 進餐時心情放鬆,細嚼慢嚥,飯後略事休息再工作。
4. 以溫(熱)食為宜。
5. 每餐廣泛攝取各類食物,以維持營養均衡。
6. 不抽菸,減少刺激性飲料如酒、茶、咖啡,與含糖量高的飲料,因為這會刺激大量胃酸分泌。
7. 生活規律、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儘量減少操心、憂愁。
8. 食用容易脹氣的食物易有飽脹感,對潰瘍患者並不適合。
9. 炒飯、烤肉、與年糕和粽子等糯米類製品、各式糕餅、油炸、過硬食物及冰品類,患者食用後常感不適,應盡量減少甚至避免食用。

我是心臟問題還是腸胃問題?
胃食道逆流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要大

Q:我為什麼會有胃食道逆流?
許多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常喝咖啡提神,順便搭配甜點,晚餐往往因為加班,延後到消夜時刻才來大吃一頓,其實,這種飲食習慣、與飲食西化、多吃少動、肥胖、壓力大、懷孕,都會引起胃食道逆流。許多人因為「火燒心」症狀,一開始還會誤會而先做胸部X光、心電圖等檢查。在許多醫學中心的就診情況來看,胃食道逆流高達20%以上,罹患年齡則以30歲以上較為常見。
胃食道逆流,會造成胸部灼熱、胸悶、嘔酸水、咳嗽;有時夜間睡覺時會突然有胸痛、咳嗽氣喘等症狀;即使沒有火燒心的感覺,也會有胃酸反流整個口腔都泛着酸味很不舒服、患者吞嚥困難之餘,甚至可能出現食道收窄的情況。有些人長期下來,會有慢性咳嗽、聲音沙啞、喉痛、哮喘、喉嚨硬塊(在沒有腫塊或異物的前提下,喉嚨卻總似有東西頂著)。

治療方法建議:

治療方式可分三大類:
生活型態調整、內科藥物治療、外科手術。

生活型態的調整:
盡量三餐定時定量、且不要超過八分飽、盡量不吃宵夜、要減重、少穿緊身衣服或束緊皮帶、睡前2小時勿進食、躺臥時床頭宜墊高15至20公分、戒煙。

飲食原則—避免食用下列食物:
NG食物一覽表

用藥:
抑制胃酸的藥物如質子幫浦抑制劑,有需要時,則給予增加腸胃蠕動藥物,和提升下食道括約肌壓力。

最後,當藥物治療失敗或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以手術,或其他方法如內視鏡治療來改善。

成年人比嬰幼兒更需留意的乳糖不耐症

台灣等亞洲人大多不耐乳糖,但可別犧牲掉這類的營養!大部分的嬰幼兒的小腸中都具有消化乳糖的酶,但隨著年紀增長,從2歲開始,小腸乳糖酶基因的活性會逐漸減少。因此,有許多人會吃了含乳糖的食品後就開始脹氣、絞痛、腹瀉、那麼你可能有乳糖不耐症。但可不要因為這樣就把乳製品與牛乳從飲食中完全剔除,這樣會失掉鈣與維生素B2。可以利用優格與乳酪等發酵乳製品,每次飲用的牛乳量不要太多,例如:添加在玉
米濃湯中,避免空腹食用。如果症狀仍相當嚴重,就改用其他含鈣量豐富的食物。

有「痣」難伸啊!面對痣瘡,別再難以啟齒

孿生兄弟──便秘與痣瘡。
便秘是指糞便乾硬,排便困難與痛苦。痔瘡則在50歲以上的人,預估半數都有「痣」難伸,許多人會覺得難為情,而拖延就醫時間。

痔瘡可以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具體的位置則是以齒狀線來做區分。為什麼會得痣瘡?目前醫學上主流看法是因為肛門內壓力,使得肛門直腸靜脈擴張及
曲張。而造成肛門壓力上升的原因,則以長期便秘為最常見。

有「痣」之士們,別再「邊上廁所邊看書」了!痔瘡的治療首重改善排便習慣,關於生活型態的調整有下列建議:
1.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2.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咖啡、可樂、酒類等飲料應避免食用過量。
3. 多補充水份,蔬果汁對排便也有幫助。
4. 保持適度的運動。
5. 勿時常久站、久坐,必要時可以變換一下體位。
6. 控制體重,以減輕下肢的負擔。
7. 許多人視「邊上廁所邊看書」為愜意的時光,自然就久坐馬桶。小心!這會使痔瘡惡化。

沒有症狀或偶有出血的初期,可藉著多攝取水分、蔬果、適度運動,配合醫師開立的軟便劑及痔瘡消腫藥物,而得到改善。而對於較嚴重的痔瘡,可以在門診接受內痔的「橡皮帶結紮」,利用簡易的器材將橡皮帶套在痔瘡根部使其自然壞死脫落。至於更嚴重的情況,才會需要手術方式來將痔瘡切除。

總而言之,消化系統是維繫身體健康的重鎮,許多腸胃狀況常常是壓力所引起,研究指出,這些人普遍具有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生活步調急湊等,因此,好好愛自己──找尋宣洩壓力的合適管道吧!如果再有任何不適,那麼,無論怎麼嘴饞,都還是要讓自己盡量調整飲食習慣,並及時準確地尋求專業醫療的幫助,這樣,才能繼續健康「品味」人生,享受美食!

痔瘡種類示意圖

 

你知道嗎?

我們的營養現況──亞洲最差?!
肥胖是萬病淵藪,而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肥胖工作小組統計指出,2005年到2008年,亞洲國家民眾過重與肥胖比率,台灣奪冠,男性肥胖比率更是第二名的新加坡「高攀不了」。依據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蕭寧馨教授研究指出,在營養攝取方面,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足,普遍偏低的有鈣、鎂、鉀、膳食纖維、維生素D、葉酸與碘營養。

我們醫療進步與福利建全時…「癌症」與「高血壓相關」的死亡人數,竟逐年攀升!
國人疾病轉型可謂「一波多折」,五十年前,台灣的疾病以急性傳染病為主,三十年前開始,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與癌症,部份有逐年上升跡象。

衛福部呼籲:健康三殺手──肥胖、飲食不健康、缺乏運動!
除了前述兩點之外,衛福部於2014年公布的「缺乏運動排名」,我們與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其中會員國超過一半躋身世界銀行「高收入」經濟體)30個會員國相比,男女分別又奪下第二、第一名!

你的飲食指南──是「金字塔型」?還是「先吃再說,反正疾病總會獨漏我」?
現在的台灣的飲食指南,從2011年開始,已修正為「梅花圖樣」,並加入了「水」與「運動」這兩種概念。

「外食一族」如何保健?
事實上,大部分的外食族,都熱量超量了!首先,對於外食最常吃的便當熱量的基本認識,舉例來說:五色養生便當、焢肉便當、炸雞腿便當,熱量分別約是500Kcal、900Kcal、1300Kcal,但一位成年女性需要的熱量大約2000Kcal,一餐的便當若不慎
選,就已直逼全天所需熱量,更別提餐後人手一杯手搖飲料的熱量了!

吃素會更好?
越來越多人選擇吃素,20 11年時,衛福部首度推出此一族群的飲食指南。吃素的人,需特別注意蛋白質、B12、維生素D、鐵吸收的食物搭配等。茹素者飲食指南如下:
依據指南擇素食,食物種類多樣化
全穀至少三分一,豆類搭配食更佳
烹調用油常變化,堅果種子不可少
深色蔬菜營養高,菇藻紫菜應俱全
水果正餐同時用,當季在地份量足
口味清淡保健康,飲食減少油鹽糖
粗食原味少精緻,加工食品慎選食
健康運動30分 ,適度日曬20分

以上的幾個事實告訴我們:物質缺乏的昔日,我們的健康反而不成問題,然而,不虞匱乏的富庶今日中,我們卻要面對慢性病與癌症的脅迫。那麼,若想完全依賴醫生的隨時診療,跑醫院如同跑廁所一般,恐怕絕非幸福日子的選項;因此,每個人面對自己生
活品質的關鍵──「日常保健」,責任可不是「等到生病了再說」!

現在,一起來算算你一天需要多少熱量,以及到底該怎麼吃才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