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吃纖贏:纖維與血糖的關係

● 營養科  劉冠麟 營養師

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纖維(植物膠、果膠)及非水溶性纖維(纖維素、半纖維素),可以幫助腸道的益菌叢生長、使糞便柔軟不易形成痔瘡;除了維持腸道功能,對於控制血脂、血糖也有幫助(尤其是水溶性纖維),另有研究顯示,光是調整進食順序,就能影響血糖控制!
膳食纖維的進食順序
糖尿病病友常會被教導飲食控制對於血糖穩定的重要性,傳統的飲食衛教包括食物份量概念、選擇食物技巧、食物代換等,然而要百分之百遵守總有一點困難性,除此之外,是否有更容易遵守的方式來幫助控制血糖呢?
國外有學者針對「吃飯的進食順序」對飯後血糖的影響作研究,研究設計受試者分為兩組:「先吃青菜,後吃飯」及「先吃飯、後吃青菜」兩組,攝取相同熱量的餐點,只改變進食順序,並測量飯後30分鐘及60分鐘的血糖值,結果發現「先吃青菜,後吃飯」的組別,在飯後血糖及胰島素濃度都比較低,且餐後血糖變化的幅度也比較小!
而長期改變進食順序的效果是否也持續呢?一個回溯性研究顯示,受試者在接受第12個月及第24個月的飲食衛教後,「先吃青菜,後吃飯」的組別,在HbA1c、血壓、血總膽固醇、LDL值都獲得改善!
糖尿病人常常會因為一些因素無法自己準備食物而採用外食,在選擇食物時,除了盡量選擇有菜、有肉、有主食類的類型之外,簡單的技巧:改變進食順序,先吃青菜,也能獲得血糖控制的助益喔!
膳食纖維的進食量
除了進食順序之外,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也很重要,衛生福利部建議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為25~35g,然而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90%以上國人膳食纖維不足,男生平均每天攝取的膳食纖維13.7g,女生平均14g,整整少了一半!
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可於主食類選擇非精製過的全穀雜糧,白飯換成胚芽米或糙米、吐司換成全麥麵包;外食不忘多點一道青菜;水果以水果本體取代濾渣果汁,都能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除了上述技巧之外,也可以依表格來檢視自己一天吃的膳食纖維量是否達標喔!
參考資料
1.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2.行政院衛生署臨床工作營養手冊
3.台灣癌症基金會
4. I MAI, Saeko; FUKUI, Michiaki; KAJIYAMA, Shizuo. Effect of eating vegetables before carbohydrates on glucose excurs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2014, 54.1:7.

早期預防腎臟病

● 社區慢性腎臟病個管師 郭莉莉

一般民眾對於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情情況已有普遍的認知,但對於初期慢性腎臟疾病的問題仍是一知半解,大多停留在腎臟有問題就是要「洗腎」的觀念中。國衛院溫啟邦教授在針對四萬多名民眾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初期慢性腎臟病人,也就是第1、2及 3a 期所占的比率比3b、4、5期還要高出十倍(10.8%/1.1%)。並且在這10.8%的病人中僅有 3.5%的病人知道自己腎功能是異常的。所以當病人一進到衛教診間時,就會一臉疑惑的說:「我腎臟不會痛呀?為什麼要來這裡呢?」、「我沒有覺得腎臟不舒服呀?為什麼要來衛教呢?」,大部分民眾對於初期慢性腎臟病真的不是很瞭解,因此我們會簡單的說明,如何在早期中發現自己是否有「初期慢性腎臟病」的情況,可以儘早做好腎臟照護,避免進入洗腎的階段。
初期慢性腎臟病在早期並不容易察覺,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檢驗檢查來知道是否已有初期慢性腎臟疾病的問題,首先我們可以先從抽血中了解腎臟功能是否有減退的情形,也就是肌酸酐(Creatinine)的檢查,肌酸酐(Creatinine)可以換算預估腎絲球過濾率(eGFR),而一旦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ml/min/1.73㎡(慢性腎臟病第三期(stage 3a))時,就會建議定期檢查腎臟功能,並且進入到衛教診間,教導在平常生活習慣及日常的飲食中如何去注意,避免惡化。另外也可以從尿液檢查中知道是否有尿蛋白的問題。尿液檢查就是「尿液中的蛋白質與肌酸酐的比值」(urine protein /urine creatinine UPCR),在透過尿液檢查中可以發現是否有超過正常值指標(150mg/g),若超過就代表尿蛋白偏高了,必須進一步確認原因,且必須接受衛教說明及照護。腎臟病人常有尿蛋白,尿蛋白過高是腎臟病的一個指標,當然腎臟病人也不一定有尿蛋白,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如運動、發燒、 感冒、熬夜等造成,就不屬於腎臟病的範圍。腎臟疾病會有少尿或多尿、夜尿等症狀,腎臟若有實質上的受損,就會有血或蛋白質流失到尿中,所以尿液的檢查是診斷腎臟疾病最方便又實惠的第一步。
從上述的一些簡單檢查中我們不但可以提早發現腎臟問題,提早接受照護治療避免病情惡化,不會因為不瞭解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情況。而平常我們自己也可以自我觀察腎臟是否有問題,例如從尿液中去發現,解尿次數是不是很頻繁,在排尿時會不會很困難或是疼痛感,小便時會不會有起泡泡的情況,眼瞼、臉及手腳會不會有浮腫的現象,以及背部肋骨下緣有沒有疼痛感覺,這些都是腎臟疾病早期的徵狀。所以我們平常若能好好關心及注意自己身體,儘早發現異常的狀況,不但可以提早接受照護治療,就可避免進入到洗腎的階段。

把重擔變為輕省

■ 宣教部  林惠敏  牧師

據統計,台灣民眾的生活痛苦指數是偏高的。很多有壓力的人,心中時常充滿焦慮,擔負重擔。面對職場壓力、時間的壓力、品質的壓力、成本的壓力及業績的壓力等等,沒有壓力重擔就不像在「工作」?!
如何把重擔變輕省呢?馬太福音第十一章28-30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我就使你們得享安息。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繼續閱讀

與內在對話的 力量與途徑

■  身心醫學精神科主任  趙若梅  醫師

每天打開眼睛,我們就開始一天的生活,忙碌到晚上上床睡覺。一天二十四小時中,你有多少時間是屬於自己的?在這段時間裡你會願意花多少時間跟自己內在說說話?
平時我們需要扮演各種角色,在家裡可能是父母、子女、婆媳、夫妻等等,在外可能是工作的職稱,或是其他……。我們很習慣活在角色裡,努力去滿足自己或是他人對這個角色的期待,希望藉此可能被認同或接納,而常常忘了在這角色下的我們其實都只是人,身為人都會有各種的渴望,各種的能力與各種的脆弱。當我們無法接納這些身為人與生俱有的能力或需求的時候,就會想要壓抑、隱藏或是否定它們,這樣常會導致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而心裡就會處在不健康的狀態。 繼續閱讀

面對上帝沉默的壓力

■  身心醫學精神科  柯毅文  醫師

壓力不容易定義,一件事對個人而言是否可稱為是壓力,因個人體質、人格特質和文化薰陶而有所不同;壓力事件來時,如何面對、如何自處,也和個人、社會、家庭甚或國家世界的資源有無有關。因此,小朋友可能因為學校受挫而走不下去,年輕人可能為了人際因素看不到未來,成人可能為了事業而想不開;林林總總許多生命如何繼續的困境,一般局外或局內人其實不易了解,所以,討論個人壓力的問題,首先我們必得承認的是,對於認識一個人和他所承受的各種壓力,我們不會有完全的認識,對於壓力的理解,我們唯一可能的方式是,安靜的傾聽。解決的辦法通常不明朗,但是至少要知道是困難,才能真實的面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