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在對話的 力量與途徑

■  身心醫學精神科主任  趙若梅  醫師

每天打開眼睛,我們就開始一天的生活,忙碌到晚上上床睡覺。一天二十四小時中,你有多少時間是屬於自己的?在這段時間裡你會願意花多少時間跟自己內在說說話?
平時我們需要扮演各種角色,在家裡可能是父母、子女、婆媳、夫妻等等,在外可能是工作的職稱,或是其他……。我們很習慣活在角色裡,努力去滿足自己或是他人對這個角色的期待,希望藉此可能被認同或接納,而常常忘了在這角色下的我們其實都只是人,身為人都會有各種的渴望,各種的能力與各種的脆弱。當我們無法接納這些身為人與生俱有的能力或需求的時候,就會想要壓抑、隱藏或是否定它們,這樣常會導致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而心裡就會處在不健康的狀態。冰山的隱喻
美國家族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在她的童年時期曾有一段時間不明原因的失聰,當她無法接聽聲音的時候,她就用眼睛觀察人們是怎麼用非語言訊息或是肢體溝通的,這些觀察有助於她後來發展人在面對壓力時的溝通姿態。薩提爾女士將人類普遍使用的溝通姿態分類為四種:討好、指責、超理智及打岔。
採取討好溝通姿態的人通常是關注他人或情境的需求,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期待自己可以讓對方滿意。
採取指責溝通姿態的人通常是關注自己及情境的需求,而忽略對方的需求,期待對方回應自己的需求。
採取超理智溝通姿態的人通常是關注情境的需求,而忽略自己及對方的需求,重視任務的完成。
採取打岔溝通姿態的人通常是自己、他人及情境的需求,迴避壓力。
通常在面對壓力是我們只能觀察到彼此是採用哪種溝通姿態在面對壓力的?很難了解在這當下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麼變化?所以薩提爾女士用漂浮在水面下的冰山隱喻一個人的內在,而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就像行為或事件一樣是可以被觀察到的。現在我們就是要帶領大家去了解水面下的冰山到底隱藏了什麼重要的訊息?   當冰山水面上的一個事件或行為發生時,會連動衝擊到水面下的"對應姿態、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生命力(自我價值)"
什麼自己self?聽起來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名詞。若用自我價值來比喻可能比較容易理解。我們的自我價值常受到我們怎麼看待自己而有起起落落。如果一個人可以接納自己的有限,欣賞自己的美好,重視自己,尊重他人的需求,這樣他是處在比較高自我價值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人類普遍共有的渴望,如被愛,被接納,被認可,有價值的這些需求,他可以自我滋養,自我提供。
當我們處在低自我價值時,我們沒辦法認同自己,愛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滋養自己的能力,而盲目的追求外在的成功,久而久之與自己內在失聯,進而影響到重要親密關係。
採取討好溝通姿態的人,在面對壓力時,通常呈現的行為有道歉、懇求的神情、依賴、過份地好等等。可能會有的感受為悲傷、焦慮、不滿、受傷、委屈被壓抑的生氣。通常它們都認為這些感受不是好的或是是負面情緒,就會產生對這些感受的評價,進而對些感受衍生出感受的感受,可能是生氣的或是羞愧的。對壓力衝突的詮釋可能是自己是錯的、我不值得的、我沒有價值……。通常這些想法都是受到社會文化,或是家庭價值觀的影響。這樣就會期待自己要符合對方的需求,以對方的需求擺在優先,這樣對方才會愛自己,肯定自己或是重視自己……。長久下來容易發展出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疾患、強迫症等等。
採取指責姿態的人,通常會出現指責、批判、咆哮斥喝、憤怒的神情、恐嚇、控制等等。感受為憤怒、挫折、不信任、被壓抑的受傷、 害怕失去控制、孤單。通常在這時外表是強悍,內在是脆弱的。把焦點放對他人的期待,希望對方可以按照自己要的去做。這樣內在安全,成功,有價值的人等需求才會被滿足。這樣長久下來容易發展出情緒及行為相關疾病。
採取超理智的人,通常會出現說道理、分析資料、迴避有關個人的或情緒上的話題、嚴肅的表情、身體姿勢是僵硬的。很少會覺察到自己的感受,內心深處會覺得孤單、空虛、害怕失去控制。比焦點放在任務完成為主。長久下來容易衍生情緒疾患跟人格違常。
採取打岔溝通姿態的人,通常出現轉移話題,避開有關個人的或是情緒上的話題、講笑話或是言不及義。也很難覺察自己內在的感受,但較為深層的感受有困惑,混亂,孤單,害怕失去控制。長久下來也會發展出不同的心理疾精神病。
這四種溝通姿態是當我們在面對壓力時發展出來保護自己的應對方式,通常是從原生家庭裡學習來的。幫助我們可以活下來,成功應對壓力。討好溝通姿態的人可以發展出體貼,關懷的能力;指責溝通姿態的人可以發展出自我爭取、有領導能力、有能量的能力;超理智溝通姿態的人可以發展出注意細節、聰明、解決問題的能力;打岔溝通姿態的人可以發展出幽默、創造力和有彈性的能力。所以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但是也會限制我們,與自己或與重要他人關係疏離。當我們成年了,我們可以選擇要繼續用這樣的立即模式會去應壓力來保護自己?還是可以先肯定自己,認同自己的價值,願意選擇在關係中去冒險,和對方分享自己的脆弱?
請別忘了在所以的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關係是自己和自己的親密關係。當我們能安頓好自己的內在,才能有能力自在地與他人建立關係。
所以我想邀請大家給自己一點時間與自己對話,也許從每天十分鐘開始。想一個你覺得有壓力的事情,去看看自己是怎麼面對這個壓力的?當時有些什麼感受?覺察一下有哪些想法是中性的?還是評價的?嘗試去看看這些想法會怎麼影響你對自己的期待?你對別人的期待?或是你認為別人會怎麼期待你?當這些期待達成了,你內在哪些渴望會被滿足?或是沒有達成,哪些渴望會失落?感受一下這時候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多高或多低?這樣做完一圈後,你可以嘗試去鬆動那些會卡住你能量的想法或是價值觀,放下一些過去失落的期待。當這樣做了後,你有體驗到內在有什麼變化了嗎?
當你要準備做這個嘗試前,請你先欣賞肯定自己願意去面對自己的內在,這是很需要勇氣、好奇、跟開放的心。做完後,不管這個體驗是不是你喜歡的,也請你去欣賞自己的冒險,進而再問自己,接下來我可以做什麼來來滋養我的生命力?相信答案就在你心裡。
薩提爾女士相信『問題並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和『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仍有可能的。』我們永遠是有選擇權的,選擇這麼面對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只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面對、去承認、去接納、主導這些選擇?甚至可以欣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