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你要去哪裡?— 淺談兒童夢遊

■ 心理健康中心 李妍荻 臨床心理師

「半夜時候,突然聽到門口有一陣騷動,急忙跑過去查看發生了什麼事,發現小小的身影在門邊晃動,孩子正準備要把門鎖打開時,父母連忙詢問『你要去哪?』,孩子轉頭看向父母一眼後,沒回應地繼續手邊的動作……」
上述的情節乍看似乎讓人感到害怕,但其實這是有時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夢遊,夢遊是睡醒障礙症的其中一種,發病率約在1% 至6%左右,最常見於5 至12 歲之間的兒童身上。孩子在夢遊的時候,其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仍保留相當的接收能力,在其熟悉的環境裡,可以行走或做出各種動作,可能雙目瞪視或面無表情,不會回應他人的話語,亦很難被喚醒,但可能會聽從旁人引導,躺回床上去,而當孩子於隔日醒來時,會完全不記得夢遊時所發生的一切。
夢遊通常發生於主要睡眠時段的前三分之一,每次發作通常維持數秒至數分鐘,醫界普遍認為兒童夢遊跟兒童腦部發展未成熟有關,長大後大多會不藥而癒,有研究指出,三分之二的夢遊兒童在 5 年內自癒,九成在 10 年內回復正常,若兒童於長大後仍持續出現夢遊症狀,便應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作深入診斷、檢查及治療。
若夢遊本身對孩子未造成太大困擾的話,家長主要為注意孩子夢遊時的安全,避免其在夢遊時發生意外,例如把地面上的東西都清理乾淨、不要讓孩子睡在上鋪、鎖好門窗、陽台,將剪刀等鋒利物品放好,提高警覺,以及夢遊發生時家長不要叫醒或干擾孩子,以免孩子被嚇到。而有些孩子會在特定的某個時段夢遊,家長若發現孩子夢遊的規律性,可以預著超過5分鐘,再重新入睡,往往可以阻斷夢遊的發生。
夢遊的原因可能包括環境因素,如睡眠不足、睡眠不定時等等,或是孩子過於疲累、在睡前看了令其精神緊張和激動的電影、電視,故家長平常需養成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且提供一個舒服輕鬆的睡眠環境,如室內的溫度適宜、鬆軟的棉被,以及不要讓孩子在睡前情緒太激動,因健康的睡眠始於安穩而愉快的睡前時光和環境。■

蝸牛淺談兒童壓力

文 · 埔里基督教醫院心理健康中心 臨床心理師 陳孜祈

在最近一部以精神科醫生為主軸的韓劇中,裡面的一位醫生說到:「世界上最暴力的言語,是『像個男人』、『像個女人』 、 『像個媽媽』、 『像個爸爸』、 『像個學生』 、 『像個醫生』這類的話,畢竟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第一次經歷這些角色,所以難免會生疏,當然犯錯也是必然的。」但似乎無可避免的,我們一直在承受每個角色被賦予的那份「理所當然」的使命,然後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若難以勝任和達成來自自我、家庭、同儕、社會及環境等不同的標準與期待,無形中就衍生成各種的壓力與重擔。當然,孩子也不例外,不會因他們年紀比較小、懂得事比較少,他們的壓力就輕一點;相反的,他們就像蝸牛一樣,小小的身體揹著重重的殼,揹著那些超越他們所能負荷的重量與壓力時,衝擊往往更大,也更難以消化。

香港的公立醫院過去一年曾接收兩名異食癖個案,其中一名九歲女童疑似因讀書壓力過大,出現持續地咬頭髮並將其吞入肚內的行為,進而導致胃潰瘍;另一名八歲男童則因家庭關係惡劣,以吞膠珠來發洩情緒,以尋求父母關注;一周前台灣某國中一名國二男同學,因受夠同學長期排擠,開學後帶著一把三十多公分長的水果刀,揚言要殺全班。以上的例子當然屬於比較極端的狀態,但可以推論的是,學業、家庭及同儕可以說是引發孩童壓力的重大來源,而我們常常是藉由這些異常行為才看見他們背後交錯且無力的壓力源。在臨床工作中不乏看見許多孩童因為重複出現的行為問題而來到醫院求助,比較普遍的像是摳手、咬指甲、吸吮拇指、抓皮膚、睡不好或其他各種的身體不適等,嚴重則可能包括撞頭、身體僵硬緊握拳頭、拔頭髮、吞食異物等,有時當各種壓力和負向情緒無從釋放和宣洩時,更可能會出現一些攻擊行為。對孩童而言,很多壓力是無形的,很多情緒是複雜且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以致於大人們很多時候難以在第一時間去察覺和處理,而那些奇怪的反覆行為,也常令大人們摸不著頭緒。

人常常在跨過一個階段後,就忘記自己在前一個階段所經歷過的辛苦,大人們常常在當完小孩後,就忘記自己當小孩時的模樣,抑或是那些純真的想法和苦澀的心情;常常有人說,要瞭解孩子的感受,就要站在與孩子同等的高度看世界,而更可貴的是,當你願意蹲在他們身邊時,你看到的不只是他們的世界,更是你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一切。當五歲的哥哥在跟妹妹搶玩具時,你看到的不再只是一場幼稚的爭奪,你會感受到五歲的你也曾經因為心愛的玩具被拿走而傷心,就像現在的你會因為愛車被刮壞而傷心一樣;當入學後的孩子開始跟你講述誰跟誰好、誰又討厭誰時,你看到的不再只是一個無聊的小女生心事,你會感受到學生時期的自己,也曾因為跟同學吵架或被討厭而哭一整晚,就像現在的你會因為老朋友失聯而惆悵一樣。

現代社會中,壓力跟煩惱常常被拿來比較,被家暴的孩子和一個考不及格的孩子,前者往往承受的壓力更大,但那份難過和悲傷的心情,是不能被比較的,兩個人所經驗到的負向情緒,都是需要被關切的。周杰倫在”蝸牛”一曲裡寫到「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尋找到底哪裡有藍天」,對孩子而言,當壓力無法被理解和重視時,往往也是另一種更深層的壓力,現今的研究、書籍和網路已經幫我們統計出孩子的壓力源在哪裡,也幫我們整理了各種紓壓技巧,並告訴我們尋求各類專業資源的管道,而現在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如何更敏銳地察覺孩子的壓力,同理他們的感受,看見他們的需要,陪他們一起背著重重的殼,直到可以卸下的那天。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著輕輕的仰望」-周杰倫,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