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題報導 下的所有文章

長期照護與安寧療護

■ 安寧照護科主任  張常勝 醫師

在長期照護中,安寧療護可以提供相當重要的協助。隨著整個社會年齡老化及慢性病的進展,患者可能會逐漸進入各種重大疾病末期不可逆的階段。隨同疾病產生的各種症狀也因此會嚴重影響患者與家人的正常生活與幸福。例如失智症患者可能因為持續性的中樞神經退化以及全面性的身體代謝機轉失調,加上吞嚥及活動功能逐漸喪失,導致感染、營養不良、失能臥床、褥瘡等狀況而逐漸走向死亡。在這些過程中,患者與家人可能會承受極大痛苦。安寧療護的目標是幫助與陪伴患者與家屬度過身心靈社會等各樣痛苦,幫助患者圓滿善終而使家屬與患者無憾。
事實上,大多數患者與家人都需要安寧療護的協助。由於醫護人員與照顧者經常遇到接近生命末期的患者,所以照顧經驗比較多。家人卻常常是第一次面對患者接近人生終點的過程。其徬徨、困頓、無助與哀傷的照顧過程非常需要旁人的支持、陪伴與幫助。
長照的安寧療護可能會遇到比癌症末期更複雜且難以預測的過程與挑戰。長照患者的主要末期疾病多半不是癌症,更多是所謂的“八大非癌”。我國健保署在2009年已經將八大非癌納入安寧療護的健保給付。這其中包括腦部、心臟、肺臟、肝臟、與腎臟等相關末期疾病。雖然八大非癌的生命軌跡多半也是漸漸衰弱,但是生命終點的時間相對比較難以預測。在不易預測的情況下,有時候會讓照顧者不知道何時應該尋求安寧療護的協助。例如有些患者在前一次病情惡化住院治療中順利改善出院,醫護人員與家屬預期這一次住院應該會同樣平安出院。倘若患者無法撐過這次住院而過世,家人可能會在沒有心理預備的情況下來不及與患者道別或幫助患者達成重要心願。家屬也可能因為沒有尋求安寧協助減少患者受苦而難過或內疚。
另外,失智症患者在安寧療護中有一個很不同的特點。其他重大末期疾病的患者在死亡前一個月,還有大約八成的人可以自主理解並做決策。然而,只有不到四成的失智症患者在死亡前一年可以自主決策。失智症患者在死亡前一個月甚至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可以自己做決策。因此,建議失智症患者在罹病初期仍有自主決策表達能力時,家人就要先一起討論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失智症患者這一點比起癌症或其他末期疾病患者,顯得更加必要而迫切。
而且,失智症的末期病人可能會因為逐漸無法記得親人,使得他與外界溝通互動的能力停止。這種情況會在患者真正死亡前出現所謂的“社會性死亡”。結果很容易使家屬的喪親悲痛提早來臨。我們必須起初就隨時注意,必要時給予家屬關懷、哀傷輔導與諮商等幫助。
為了減少患者與家屬的遺憾,目前的趨勢是更早讓安寧療護進入到長期照護中。安寧療護不是刻意縮短患者的壽命,而是幫助患者減少無益的受苦並且積極規劃與度過逐漸走向末期的人生。在日本醫師宮本顯二等人所發表的一本書“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提到丹麥瑞典等國家較少有長期臥床的老人。其重點觀念是對於臨終的高齡長者而言,所謂的「延命醫療」其實不是在延長生命,而是拖長了走向死亡的痛苦過程。在台灣每年總數二、三萬靠呼吸器維生的病人中,有不少是意識不清、多重病症、超高齡的長者。這樣長期插管的日子真的幸福嗎? 我們或許可以經由一些其他國家民眾對生命的尊重與實際做法,反思我們的價值觀與照顧方式。
安寧療護可以給予患者與家屬罹病過程的身,心,靈,社會的協助。舉例來說,安寧療護不只是幫助決定是否不做心肺復甦術而已。舉凡是否要在末期接受氣切或腸胃造口、在臨終階段是否要以鼻胃管灌食或點滴補充所謂的營養,家人可能會在做與不做之間難以決定而痛苦。醫護團隊可以根據專業知識給予建議並支持陪伴患者與家屬走過這人生的幽谷。
安寧療護是所有醫護人員與照顧者都可以學習並參與的團隊照護。期盼大家一齊來關心與幫助,讓長照患者活得精彩、走得無憾。

長照與呼吸照護

■ 內科部主任 楊國坤 醫師

綜觀長期照顧需求之急遽擴大,乃因醫療衛生進步、國民平均餘命延長,接踵而 來的是身心功能不良、障礙或衰老的人口逐年成長;加上婦女就業人口遞增及少子化現象的影響,造成傳統大家庭之照護功能喪失。因此,老年慢性病患或身體障礙者轉趨對社會的需求與依賴漸次增加。鄧素文(2015)指出長期照護政策之規劃會加強照顧弱勢之失智者,服務以在地老化、發展多元性服務為主軸,進而建立有品質、普及性且可近性高的長期照護服務網。長期照顧之服務對象為不同比例的各個年齡層之身心障礙者,其中以老年人占最高比例,其照護等級可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至極重度照護。環視各類照護需要,包含因慢性病出院後,仍需繼續照護之病人、產後亟需護理之產婦與嬰幼兒,以及早療或身心障礙之個案,因不同層級的障礙而有其不同等級之照顧需求;其中,最大部分是帶有慢性病況之老年人或身心障礙者。因此,提供可近性、可用性、方便性、可負擔性的照護,較能符合病患及家屬之期望。於是,長期照顧社區化之重要性,委實全民殷切期盼。今後,如何提供兼具上述特性之長期照顧為政策擬訂者的重要課題。社區化長期照顧之概念,係充分結合社區現有資源,實行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發展社區健康照護與健康促進;並須依個案疾病嚴重度不同而分級,以家庭照護為基礎,按逐漸增加的障礙程度,轉介個案接受喘息照護、社區居家服務、居家護理、社區日間照護等。台灣老人社區照顧可發展機構社區化,使個案仍留在熟悉的環境,家屬亦可就近探視,俾利落實在地老化之理念。
老年人的呼吸功能隨年齡變化而下降,大部份老年人都有抽菸或是曝露在二手煙或汙染等危險因子的累積變化。另一方面,老人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氣喘、慢性阻塞型肺病、等等疾病。然而,呼吸道感染是導致老人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加上用藥上的困難、順從性低以及代謝率降低,所以在藥物的使用及藥物交互作用上需要更加小心。藥物的種類、劑量、和副作用等等都是需要我們考量的範圍。如果老人家有使用吸入性藥物,那他們在藥物的使用技術要更加的注意。由於獨居老人增加,萬一他們發生呼吸道疾病急性發作的情況危急的可能性與應變措施是需要我們更加的著重和思考。
正常人在35歲開始肺功能是逐年下降的。如果老人家有抽煙的習慣,那他們肺功能的下降速度會加快。在病理上我們可以發現支氣管收縮、呼吸道的黏膜發炎、抑制纖毛運動,導致咳嗽與黏膜分泌物增加,防禦有害外來物的能力降低以及過早通氣孔關閉。其他的危險因子如:吸入污染的空氣、職業暴露、免疫力下降以及肥胖等等。老年人專有呼吸道疾病與年齡相關變化之唯一負功能而影響是提高下呼吸道感染的機率。他們比較容易發生較嚴重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較易導致死亡或導致功能減低的現象。呼吸功能的年齡和免疫系統的相關變化,兩者的雙重作用,將增加老年期罹患肺炎與流行性感冒的危險性。
肺炎是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的第四名。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原因之中,只有肺炎與流行性感冒僅需花費少量的時間、金錢或動機即可預防的,因此肺炎與流行性感冒預防接種的教育是照護老年人基本的護理措施。所以他們需要保持運動習慣。臥床之老年人可以做簡單全關節運動,或多鼓勵坐於床邊或坐輪椅活動,以減緩長期臥床造成肌肉萎縮或無力。另外,可以加強飲食營養胸腔保健運動等等。
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護理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採坐姿時身體彎曲稍向前傾或採平躺雙膝彎曲。然後鼻子慢慢吸氣,吸氣至最大量。噘起的嘴巴成吹口哨狀,慢慢的吐氣,至吐完為止。再一次慢而深的吸氣,暫時憋氣約1秒。用衛生紙掩口,呼氣時以腹部的力量,用力將痰咳出。連續咳嗽二次,第一次助於黏液鬆動,第二次使痰易咳出。
預防肺炎的護理措施:睡眠以側臥為宜,老年人吸入性肺炎多發生在睡眠中。進餐不宜說話,防止嗆咳。安養院有較高風險的因子會造成肺炎,鼓勵施打疫苗及做好口腔衛生動作。注意排痰,長期臥床的老人宜每小時翻身、拍背、姿勢引流(適當的擺位)以及手助式咳嗽(利用雙手擠壓腹部以增加咳嗽力量)。背部扣擊護理指導:扣擊的益處就是促進咳嗽、痰液排出。維持呼吸道通暢降低呼吸道合併症的發生。
扣擊的方法:利左或右側躺姿勢將手掌彎曲成杯狀,雙手以輕鬆且規律的交替拍打或單手叩擊,為病人執行背部叩擊。不要叩擊病人的心臟、肩胛骨、鎖骨、胸 骨、脊椎、胰臟或腎臟等部位。應觀察痰液是否有變多或變黃情形。依個案的痰液多的部位,每天做1-4次,配合姿位引流,在飯前或飯後1小時以上執行。如須做蒸氣吸入,則在吸藥後再給予拍背。若無法自行咳出者,則以抽痰方式將痰抽出。拍背中有心跳或血壓不正常、呼吸困難或其他不舒服時應立即停止執行拍背。不要直接扣擊於皮膚、鈕釦、引流管或縫合線上。
抽痰之照護指導:執行前後皆應洗手。且戴上抽痰用無菌手套。抽痰機適當調整壓力120-150毫米汞柱。由氣切口輕輕插入管子約8-10公分、鼻腔或口腔內約15-20公分,放入時勿壓住控制孔,完全放入後再按住控制孔,以拇指及食指旋轉抽痰管並且慢慢向外拉出,使各個方向的痰均能抽到。抽吸時間不可超過15秒(若有阻力則勿強 行插入,應找出阻力的原因),兩次抽吸應間隔1-2 分鐘,並隨時觀察病患有無不適的反應,必要時暫停執行。飯後或灌食後半小時內儘量避免抽痰抽痰時要隨時觀察個案如有嘴唇發紫,臉色蒼白情形,應馬上停止抽痰,趕快給予氧氣使用。抽痰機的抽吸瓶應每天至少清洗一次,當抽吸瓶液面超過1/2以上時,應清洗更換。抽痰管之選擇,成人在14-16Fr 之間;若由鼻抽吸可用10Fr 抽吸管。抽痰管勿反覆使用(抽痰手套亦同)。如果痰太黏稠,可用吸管滴入幾滴生理食鹽水於氣切管內後再抽痰。抽痰壓力應特別注意不適當的抽吸會使氣管粘膜破裂,有血絲痰。

成功的老年人呼吸照護之一可能是老年抽菸者戒菸,另一成果可能是老年人獲得抗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的疫苗接種,以及其他對抗呼吸道感染的保護性措施。降低老年人因呼吸道疾病發生率及嚴重程度,提升老年人照護品質。

糖尿病、失智症 與長照照護

■ 新陳代謝科  黃芳專  醫師

在台灣目前糖尿病盛行率約10%左右,且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的分析得知,2008年時男性在60-79歲盛行率為20.04%,在大於80歲以上為19.67%;而女性在60-79歲盛行率為22.04%,在大於80歲以上為23.63% (註一)。
而在我們長照服務的主要對象-老年人,平均5位就有一位罹患糖尿病,而老年糖尿病的照護和年輕型和常見中年型的糖尿病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血糖控制目標不同、低血糖風險較高、多重疾病多重併發症和多重用藥、失智症、憂鬱症、營養失衡,所以了解老年人的糖尿病照護是長照服務中很重要的一環。
舉例一個實際個案:78歲男性,退休老師,本身罹患多重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慢性腎功能不全,心臟肥大,高尿酸血症、痛風,長期在心臟內科和新陳代謝科門診追蹤,身高160cm、體重52kg,每次回診皆自行駕駛電動車前來看診。目前使用多種藥物,包含一天一次的基礎胰島素注射。最近發現血糖控制明顯變差,飯後血糖達280mg/dL,糖化血色素從8.2%暴增至11.5%,檢查藥袋發現藥物剩很多,顯示藥物順從性很差,聯絡病患家屬,表示患者容易忘記吃藥,或是忘記已吃過藥了,再重複服用藥物;當下告知患者家屬希望能夠幫忙注意患者服藥情形,但患者家屬表示最近幾年患者的脾氣變得不是很好,不喜歡家人干涉他的事情,且堅持拒絕家人和他一同前往看診。下一次回診時,血糖仍控制不佳,仔細詢問發現患者會有不自主的不斷進食行為,且會一次買很多食物囤積,多次衛教和聯絡患者家屬注意,仍無法改正其行為。就上述的行為,須排除失智症的可能性,故建議患者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做失智症的篩檢,但患者表示他生活功能都正常,當下有些生氣的拒絕,聯絡家屬也表示他生活都可以自理,且還會家中繼續練習寫毛筆,表示要說服患者去就很困難,因患者是老一輩老師,比較權威……之後血糖控制仍不佳,且有高低血糖起伏的情形
就上述個案,糖尿病除了藥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行為的調整和自我糖尿病照顧的能力,否則難以達成血糖控制的目標;其中行為的部分包含飲食控制、運動、自我血糖監測、藥物順從性,上述能力在罹患失智症後,可能會逐一喪失,造成糖尿病控制變差,和多重併發症的發生。
此患者一個月後,因急性冠心症合併高血糖住院,住院過程中,會診神經內科做失智症篩檢評估,確定為失智症,和家屬討論後續照護,表示如果沒有專人照顧患者,可能會再次因高血糖或其他併發症而反覆入院。最後患者出院後轉介至護理之家照護,血糖控制方面,改為一天兩次預混型胰島素注射配合口服降血糖藥。回診發現血糖很穩定,介於120-180mg/dL之間,每天至少監測2次血糖,較不會擔心低血糖發作,且在護理之家照護下,患者飲食定時定量、胰島素按時隨早晚餐,會有專人幫忙注射,不會忘記或擔心施打技術錯誤的問題,且在規則藥物控制和血糖逐漸穩定下,患者失智症的情形也得到改善。所以上述個案,成功藉由長照服務來讓老年糖尿病合併失智症的患者得到良好控制。
值得注意的事,早期失智症表現不是很典型,像脾氣變得暴躁、已經吃過東西了表示還要再吃東西、忘記自己是否已經吃藥,上述症狀容易被忽略,而失去治療的機會。而糖尿病人得到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非糖尿病人的 1.4 倍至 1.8 倍,得到血管 型失智的風險是非糖尿病人的 1.7 倍至 2.8 倍。由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進展至失智的風險,更是非糖尿病人的 1.5 倍至 3 倍之多,所以這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照護要注意的重要議題 (註二)。所以合併失智症的糖尿病患者,長照就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目前長照機構住民平均有3種疾病診斷,80%有長期固定服用慢性病藥物,其中30%診斷為糖尿病。但因人力配置問題,僅能提供生活照顧及基本醫療保健,並未能針對疾病特殊性進行照護。故機構除了定期訪視的醫師、護理師之外,若能加入相關人員包括營養師、社工師、藥師等,甚至有體能訓練師等,提供完整性服務,加強對長照機構的糖尿病人照護,使其獲得理想的血糖控制,增進機構住民照護品質。目前國內也有針對長照機構糖尿病住民照護模式的講座和訓練 (註三)。
結語:長期照護的服務對於合併失智症的糖尿病患者照護方面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且需要醫療團隊的整合照護,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註1.
Jiang YD, Chang CH, Tai TY, et a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rate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Taiwan: analysis of the 2000-2009 Nationwide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J Formos Med Assoc 2012; 111:599-604
註2.
高血糖、低血糖與失智症 杜業豐 成大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科
註3.
http://www.e-landltc.org.tw/uploads/webnews/0000000068.pdf

英國高齡產業之創新發展趨勢—社會企業的興起

■ 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 李希昌

前言
近年來英國面臨相當嚴峻的財務壓力,長期照顧預算刪減從2010到2013年減少26.8億英鎊(20%),2015年6月初,媒體預估將進一步再刪減長期照顧預算10億英鎊;相對地,健康及社會照顧需求卻持續上升(例如:醫療保健成本年增率4%)。在這沉重的財務壓力之下,需要以不同思維找尋解決之道。例如:擴大社區服務據點之功能、支持社區活躍老化、促進或滿足社區長者需要,以降低或延緩可能發生之醫療相關費用之支出。換句話說就是以整合服務,降低成本壓力。然而,這畢竟只是杯水車薪,如何才能徹底擺脫長期照顧所帶來的嚴重財政負擔?英國政府的答案是積極發展—『社會企業』,以創新、活力來引領高齡產業的發展。

政府成立創投公司扶植社會企業
Nesta成立於 1998 年,原名STA 分別代表科學 (science)、科技 (technology) 與藝術 (art),初始仰賴彩券基金的信託利息為營運資金,具有相當程度的官方色彩。2010 年改名為 Nesta,2012 年獨立於政府之外運作,目前約有120位員工,透過資金協助、扶植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企業,由於成效卓著,堪稱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新創組織加速器。Nesta有三大部門:
(1)Research: 研究與了解目前這個點子(idea)是否夠創新,且足以解決目前的社會問題。
(2)Innovation Lab: 以學術研究的精神去驗證這點子真的可行。
(3)Investment: 投資使idea得以實現。
Nesta 除了每年發布超過三十篇關於新創產業的報告之外,更實際進入產業生態鏈。他們稱自己為「授粉媒介」,強調創新與整合。例如:
a.Good Gym: 著眼於推動上健身房的風潮,對促進社會健康就越有幫助。
b.Group run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找到愛跑的人去長者家中幫忙或分享心得。這計畫可以減少長者的孤獨感、促進社區連結、(跑步)更健康。未來希望推展到英國1萬個城市。
c.Shared Lives Plus: 屋主開放給心智損害、學習有障礙、長者借住,讓他們可以體驗一般人的社交與生活。這計畫並不取代專業照護,但可讓上述族群有機會過一般人的生活,增加了一個生活選項。
d.British Red Cross:於長者出院後,專案照護計畫尚未執行時,媒合志工可先到府照顧,使其回復得較快,同時了解他們的照護需求。如此可以大幅降低長者後續的醫療成本。
e.The CSAIF: 投資1400萬英鎊,探討如何利用不支薪的志工去改變長者的生活質量與健康。
英國政府自2002年開始調整適合社會企業的稅則,包括修訂「公司法」,明定「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CIC)」作為社會企業的法律形式,每年都要報告公司所創造的社區利益。同時,由政策及資金下手,2011年,英國政府以六億英鎊(逾新台幣三百億元)成立「大社會資本集團(簡稱BSC)」,這是全球第一家社會企業投資銀行,2012年開始以Big Society的組織理念去投資社會企業,並設立「社會成效債券」,為社企募集資金。在英國,越來越多產業正向社會企業靠攏,企業家和投資人的心態也在改變,更多新世代企業家尋求投資報酬的同時,更看重社會價值,英國的社企模式正悄悄地引領世界的新風潮。

政府輔導慈善機構合併發揮社會企業優勢
2009年,Age Concern以及Help the Aged,合併為Age UK,成為英國照護領域最大的機構,總部設在倫敦,全英國有168個分支據點。這堪稱是英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合併案。兩個組織數十年來累積了厚實的實務經驗以及網絡,除了仰賴傳統的捐贈、遺產收入之外,Age UK同時也經營慈450餘家慈善商店,遍佈英國各角落,以非常合理的價格販售捐贈的物資,每家店鋪不僅為組織增添收入,更創造超過1,500個工作機會。該組織在2013~2014的經費收入約1億6千多萬英鎊,主要收入來源是:
(1)志工服務4600萬英鎊。
(2)450餘家慈善商店零售4600萬英鎊。
(3)保險4200萬英鎊。
(4)其他交易活動3000萬英鎊,針對50歲以上中高齡者設計相對應的保險產品,包括家庭保險、汽車保險、旅遊保險;還有居家的天然氣、電力以及個人警報器等服務;甚至葬禮計劃、遺囑及法律服務也包含在內。
Age UK既是一個慈善機構,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企業,透過不同系統銷售產品或服務,以確保取得適當營收,並將營收再回饋在服務上。2013-2014兩年間超過4萬5千人使用個人警報器(很多公司都在販賣,但此後端通報中心是Age UK人員佔優勢)、超過1,000萬人在全國慈善商店消費等等,社會企業獲得的營利重新投入長照相關服務。整個Age UK有2/3的收入來自社會企業部門,從中可以看出Age UK在社會企業方面(social enterprise activities)的表現令人驚艷,但這並不影響民眾對其慈善公益角色的認知,主要原因在於品牌形象的塑造成功,民眾對Age UK所經營之社會企業,認定其對協助長者解決問題所做的貢獻。這對全球慈善機構深具啟發意義,尤其當慈善組織面對政府財務補助的縮減,及募款日益困難之際,更凸顯慈善組織要如何從自有產業中獲得充足的財務支持的重要性及急迫性。

結語
英國政府近10多年來對於以創投解決社會問題似乎非常熱衷,一方面當然是政府預算有限,入不敷出,若不另闢財源,恐怕無以為繼;另一方面,往往少許的投資,結合民間社會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就能產生非常可觀的驅動力,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英國政府不但有公部門的預算支持創投,用公益彩券的收益投入的也不少。分析台灣的現況與未來,我們在很多層面所遭遇的議題與英國相似,或許正在為長照財源發愁的我們,可以學習英國在創新育成投資方面的經驗。

快樂輕鬆學電腦體驗人生幸福新滋味-熟齡不是落伍現在開始學電腦並不晚 !

■ 公共關係室主任 許安琪

為了讓六十歲的妹妹學會電腦,埔里鎮資深電腦作家鄧文淵有感於市面缺乏教老人電腦教材,乾脆出《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一書,創下五刷的佳績,證明許多中老年人很想學好電腦;平板電腦愈來愈流行,鄧文淵再接再厲,陸續再出《中老年人快樂學iPad》一書,希望老人們學會資訊工具,與年輕人溝通無障礙。
《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一書字體特別加大,從最基礎的「認識電腦」開始介紹,將課程重心放在生活上的應用,比如收發電子郵件、如何上網查天氣、對統一發票、線上購物、如何從數位相機下載照片、怎麼利用Facebook、Skype等工具與遠在外地的兒孫們聊天,甚至上網下載適合老人的益智遊戲也列入課程中。

這本書的緣起,其實是一本手寫筆記,鄧文淵的妹妹陳伯朱六十歲了,當上了阿嬤,國中程度的她在工廠工作大半輩子,子女養育成人,從沒碰過電腦,至補習班報名,卻發現課程多為年輕人所開設,老年人記性、反應不比年輕人,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只好一再請教弟弟,鄧文淵不厭其煩將技巧寫在筆記本上,二年後,陳伯朱已是電腦高手,會用多樣資訊工具分享自己退休後的生活。

與其獨善個人,不如造福廣大的老人,鄧文淵深刻瞭解老人學電腦的渴求與障礙,從2012年開此與工作室同仁人合力編寫《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一書,沒想到一出版買氣特別好,尤其是大賣場的通路,很多子女買來送給長輩,也有老人買給好友,大家一起學電腦,鄧文淵說,看到老人們能自己收發電子郵件,用視訊與遠在他鄉的子女聊天,透過科技聯繫親族情感,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因該書受歡迎目前鄧文淵老師所屬的文淵閣工作室一口氣出了
1.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超大圖解好閱讀,教學影片好上手>
2.中老年人快樂學 iPad
3. 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 (Windows 8+Office 2013)
4.中老年人快樂學 FACEBOOK 臉書
5. 中老年人愛用APP全收錄 < 適用 iOS + Android 雙系統手機及平板>

回想2012年鄧文淵春節前出版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及學iPad二書,正好埔里基督教醫院正在籌募老人長期照護大樓,他與碁峰出版社合作,決定每賣一本書,就捐十元給院方蓋大樓,埔基醫院並收到二百本義賣圖書,所得全數用作長照大樓基金。六十七歲的鄧文淵活到老、學到老,研習電腦與iPad,寫筆記教六十歲妹妹的經驗中,發現很多老人想學好電腦,但過程中充滿著挫折,決定出版《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中老年人快樂學iPad》兩書,課程內容循序漸進,字體特別放大,方便老人閱讀與學習。

有鑑於偏遠地區欠缺老人長期照護系統,埔里基督教醫院募款興建長期照護大樓,鄧文淵得知消息後,與碁峰出版社董事長廖文良洽談,希望賣書結合公益,讓長照大樓早日落成,廖文良率先捐出十萬,並再捐出各一百本《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中老年人快樂學iPad》予醫院義賣,所得全數捐給院方當建設基金,在市面上流通的這兩本書,賣出一本,也捐出十元。

埔基醫院表示,出版社與醫院看似兩個不同的職場領域,但都對老人做出貢獻,未來台灣將是高齡化的老人社會,老人照護的需求愈來愈迫切,尤其山地鄉等偏遠地區,資源相較都市稀少,盼望社會各界協助埔基醫院完成理想。若欲訂書者,可來電(○四九)二九一六七七七洽詢,或至埔基醫院官方網站義賣專區訂購,網址是http://donation.pch.org.tw/products/。

台灣樂齡學習社區的發展

■ 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  李希昌

在現今的世界,老化的過程中,活得健康僅只是最基本的追求。聯合國大會在1991年通過「聯合國老人綱領」,揭示五大要點,包括: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與尊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也提出『活躍老化』觀念,將其定義為:使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便促使民眾老年時的生活品質;日本政府的長照政策宣告:在高齡者離世前應擁有「黃金十年」,健康、快樂、尊嚴缺一不可。可見,未來社會不僅是要追求長壽而已,晚年生活的品質才是重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