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第227期-201607-08

英國高齡產業之創新發展趨勢—社會企業的興起

■ 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 李希昌

前言
近年來英國面臨相當嚴峻的財務壓力,長期照顧預算刪減從2010到2013年減少26.8億英鎊(20%),2015年6月初,媒體預估將進一步再刪減長期照顧預算10億英鎊;相對地,健康及社會照顧需求卻持續上升(例如:醫療保健成本年增率4%)。在這沉重的財務壓力之下,需要以不同思維找尋解決之道。例如:擴大社區服務據點之功能、支持社區活躍老化、促進或滿足社區長者需要,以降低或延緩可能發生之醫療相關費用之支出。換句話說就是以整合服務,降低成本壓力。然而,這畢竟只是杯水車薪,如何才能徹底擺脫長期照顧所帶來的嚴重財政負擔?英國政府的答案是積極發展—『社會企業』,以創新、活力來引領高齡產業的發展。

政府成立創投公司扶植社會企業
Nesta成立於 1998 年,原名STA 分別代表科學 (science)、科技 (technology) 與藝術 (art),初始仰賴彩券基金的信託利息為營運資金,具有相當程度的官方色彩。2010 年改名為 Nesta,2012 年獨立於政府之外運作,目前約有120位員工,透過資金協助、扶植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企業,由於成效卓著,堪稱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新創組織加速器。Nesta有三大部門:
(1)Research: 研究與了解目前這個點子(idea)是否夠創新,且足以解決目前的社會問題。
(2)Innovation Lab: 以學術研究的精神去驗證這點子真的可行。
(3)Investment: 投資使idea得以實現。
Nesta 除了每年發布超過三十篇關於新創產業的報告之外,更實際進入產業生態鏈。他們稱自己為「授粉媒介」,強調創新與整合。例如:
a.Good Gym: 著眼於推動上健身房的風潮,對促進社會健康就越有幫助。
b.Group run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找到愛跑的人去長者家中幫忙或分享心得。這計畫可以減少長者的孤獨感、促進社區連結、(跑步)更健康。未來希望推展到英國1萬個城市。
c.Shared Lives Plus: 屋主開放給心智損害、學習有障礙、長者借住,讓他們可以體驗一般人的社交與生活。這計畫並不取代專業照護,但可讓上述族群有機會過一般人的生活,增加了一個生活選項。
d.British Red Cross:於長者出院後,專案照護計畫尚未執行時,媒合志工可先到府照顧,使其回復得較快,同時了解他們的照護需求。如此可以大幅降低長者後續的醫療成本。
e.The CSAIF: 投資1400萬英鎊,探討如何利用不支薪的志工去改變長者的生活質量與健康。
英國政府自2002年開始調整適合社會企業的稅則,包括修訂「公司法」,明定「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CIC)」作為社會企業的法律形式,每年都要報告公司所創造的社區利益。同時,由政策及資金下手,2011年,英國政府以六億英鎊(逾新台幣三百億元)成立「大社會資本集團(簡稱BSC)」,這是全球第一家社會企業投資銀行,2012年開始以Big Society的組織理念去投資社會企業,並設立「社會成效債券」,為社企募集資金。在英國,越來越多產業正向社會企業靠攏,企業家和投資人的心態也在改變,更多新世代企業家尋求投資報酬的同時,更看重社會價值,英國的社企模式正悄悄地引領世界的新風潮。

政府輔導慈善機構合併發揮社會企業優勢
2009年,Age Concern以及Help the Aged,合併為Age UK,成為英國照護領域最大的機構,總部設在倫敦,全英國有168個分支據點。這堪稱是英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合併案。兩個組織數十年來累積了厚實的實務經驗以及網絡,除了仰賴傳統的捐贈、遺產收入之外,Age UK同時也經營慈450餘家慈善商店,遍佈英國各角落,以非常合理的價格販售捐贈的物資,每家店鋪不僅為組織增添收入,更創造超過1,500個工作機會。該組織在2013~2014的經費收入約1億6千多萬英鎊,主要收入來源是:
(1)志工服務4600萬英鎊。
(2)450餘家慈善商店零售4600萬英鎊。
(3)保險4200萬英鎊。
(4)其他交易活動3000萬英鎊,針對50歲以上中高齡者設計相對應的保險產品,包括家庭保險、汽車保險、旅遊保險;還有居家的天然氣、電力以及個人警報器等服務;甚至葬禮計劃、遺囑及法律服務也包含在內。
Age UK既是一個慈善機構,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企業,透過不同系統銷售產品或服務,以確保取得適當營收,並將營收再回饋在服務上。2013-2014兩年間超過4萬5千人使用個人警報器(很多公司都在販賣,但此後端通報中心是Age UK人員佔優勢)、超過1,000萬人在全國慈善商店消費等等,社會企業獲得的營利重新投入長照相關服務。整個Age UK有2/3的收入來自社會企業部門,從中可以看出Age UK在社會企業方面(social enterprise activities)的表現令人驚艷,但這並不影響民眾對其慈善公益角色的認知,主要原因在於品牌形象的塑造成功,民眾對Age UK所經營之社會企業,認定其對協助長者解決問題所做的貢獻。這對全球慈善機構深具啟發意義,尤其當慈善組織面對政府財務補助的縮減,及募款日益困難之際,更凸顯慈善組織要如何從自有產業中獲得充足的財務支持的重要性及急迫性。

結語
英國政府近10多年來對於以創投解決社會問題似乎非常熱衷,一方面當然是政府預算有限,入不敷出,若不另闢財源,恐怕無以為繼;另一方面,往往少許的投資,結合民間社會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就能產生非常可觀的驅動力,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英國政府不但有公部門的預算支持創投,用公益彩券的收益投入的也不少。分析台灣的現況與未來,我們在很多層面所遭遇的議題與英國相似,或許正在為長照財源發愁的我們,可以學習英國在創新育成投資方面的經驗。

快樂輕鬆學電腦體驗人生幸福新滋味-熟齡不是落伍現在開始學電腦並不晚 !

■ 公共關係室主任 許安琪

為了讓六十歲的妹妹學會電腦,埔里鎮資深電腦作家鄧文淵有感於市面缺乏教老人電腦教材,乾脆出《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一書,創下五刷的佳績,證明許多中老年人很想學好電腦;平板電腦愈來愈流行,鄧文淵再接再厲,陸續再出《中老年人快樂學iPad》一書,希望老人們學會資訊工具,與年輕人溝通無障礙。
《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一書字體特別加大,從最基礎的「認識電腦」開始介紹,將課程重心放在生活上的應用,比如收發電子郵件、如何上網查天氣、對統一發票、線上購物、如何從數位相機下載照片、怎麼利用Facebook、Skype等工具與遠在外地的兒孫們聊天,甚至上網下載適合老人的益智遊戲也列入課程中。

這本書的緣起,其實是一本手寫筆記,鄧文淵的妹妹陳伯朱六十歲了,當上了阿嬤,國中程度的她在工廠工作大半輩子,子女養育成人,從沒碰過電腦,至補習班報名,卻發現課程多為年輕人所開設,老年人記性、反應不比年輕人,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只好一再請教弟弟,鄧文淵不厭其煩將技巧寫在筆記本上,二年後,陳伯朱已是電腦高手,會用多樣資訊工具分享自己退休後的生活。

與其獨善個人,不如造福廣大的老人,鄧文淵深刻瞭解老人學電腦的渴求與障礙,從2012年開此與工作室同仁人合力編寫《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一書,沒想到一出版買氣特別好,尤其是大賣場的通路,很多子女買來送給長輩,也有老人買給好友,大家一起學電腦,鄧文淵說,看到老人們能自己收發電子郵件,用視訊與遠在他鄉的子女聊天,透過科技聯繫親族情感,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因該書受歡迎目前鄧文淵老師所屬的文淵閣工作室一口氣出了
1.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超大圖解好閱讀,教學影片好上手>
2.中老年人快樂學 iPad
3. 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 (Windows 8+Office 2013)
4.中老年人快樂學 FACEBOOK 臉書
5. 中老年人愛用APP全收錄 < 適用 iOS + Android 雙系統手機及平板>

回想2012年鄧文淵春節前出版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及學iPad二書,正好埔里基督教醫院正在籌募老人長期照護大樓,他與碁峰出版社合作,決定每賣一本書,就捐十元給院方蓋大樓,埔基醫院並收到二百本義賣圖書,所得全數用作長照大樓基金。六十七歲的鄧文淵活到老、學到老,研習電腦與iPad,寫筆記教六十歲妹妹的經驗中,發現很多老人想學好電腦,但過程中充滿著挫折,決定出版《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中老年人快樂學iPad》兩書,課程內容循序漸進,字體特別放大,方便老人閱讀與學習。

有鑑於偏遠地區欠缺老人長期照護系統,埔里基督教醫院募款興建長期照護大樓,鄧文淵得知消息後,與碁峰出版社董事長廖文良洽談,希望賣書結合公益,讓長照大樓早日落成,廖文良率先捐出十萬,並再捐出各一百本《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中老年人快樂學iPad》予醫院義賣,所得全數捐給院方當建設基金,在市面上流通的這兩本書,賣出一本,也捐出十元。

埔基醫院表示,出版社與醫院看似兩個不同的職場領域,但都對老人做出貢獻,未來台灣將是高齡化的老人社會,老人照護的需求愈來愈迫切,尤其山地鄉等偏遠地區,資源相較都市稀少,盼望社會各界協助埔基醫院完成理想。若欲訂書者,可來電(○四九)二九一六七七七洽詢,或至埔基醫院官方網站義賣專區訂購,網址是http://donation.pch.org.tw/products/。

就是愛游泳

■ 懷恩養護復健中心主任  林文堂  社工師

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的研究內容指出,平均60歲的老年男性、女性中,一組進行游泳鍛鍊,每周至少要游泳3~4次,另一組則是別的運動,結果在經過12周之後,游泳組別的老年人,收縮壓由131毫米/汞柱降到122毫米/汞柱,顯示游泳對於老年人的健康確有助益。不過,想要嘗試游泳的老年人,也要先知道相關注意事項,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又能藉游泳增進健康。
懷恩申請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知識廣增專案」,辦理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游泳(樂活)活動,今年已邁入第六年。帶領游泳活動的陳教練本身是一位小兒麻痺的身障者,他不只熱心推廣身障游泳活動,亦是輪椅國標舞的教練。他是在接近四十歲時為了擔心肌肉衰退,開始認真做復健而學習游泳後,發現游泳活動對身障者是延緩身體失能防止肌少症的復健運動。所以,多年來陳教練很有耐心地運用許多方法與技巧,教導循序漸進地參與水中活動。
游泳教練很有組織先訓練游泳助理,懷恩的工作人員、多元人員、替代役及學生志工都是業餘的游泳助理,經過教練的集訓後以稍具游泳常識與技巧,並了解水中安全防護的概念,讓助理初具在水中教導及保護身障者的基本技能,如協助身障者穿脫泳裝、淋浴、暖身運動、上下池、水中活動之進行等。身障者參與水中活動之原則,每位身障者均配備有一位訓練過的助理陪同下水,讓住民配備水中輔具,在助理的陪同下,住民可自由自在地於水中活動與漂浮,感受水中的清涼,減輕身體的重力及障礙感,而體驗水上的漂浮及輕鬆感。
曾經有位年輕的女性住民,因產後腦部蜘蛛網膜出血經本院急救生命穩定後,經縣府緊急安置到懷恩接受照顧,身體逐漸恢復至右側偏癱。後來,參與游泳活動很認真投入學習與勤練,經半年的教導練習已可自行換氣而單側游泳,從游泳活動中也她建立自信而更加開朗,且在機構中可以協助日常生活工作如備餐及洗碗筷。最後,帶著大家對她的祝福返回屏東老家與三個幼兒相聚。

推廣水中活動的體驗如下:
一、延緩失能及肌肉衰退
身障者因行動不便常會疏於運動,而易造成身體功能快速退化更加失能。水中活動因為浮力,而可以不必負擔如在路地上進行一樣動作的壓力,且水中阻力大,可幫助提高運動效能。(據研究顯示約為陸上三倍)。

二、增進觸感幫助復健
失智長輩平時需要多觸感幫助復健,水中活動可提供的刺激。在北歐國家的銀髮照顧水中活動方式所產生的成效,已得到許多的實證的證明,以致,水中活動在北歐被普遍性的推廣。

多年來參與體育署所推廣的游泳(樂活)活動,覺得不只能夠讓身障的住民延緩失能,幫助失智長輩腦部復健延緩失智的進展外,且能增進長輩與照護團隊的互動交流,促進社區參與及融合,增進生活的豐富度及心情的調適,進而提升住民在機構的生活品質。■

社區長照 -家屬支持團體

■ 愚人之友基金會  曾祥鳳  社工員

談社區長照,就不能忽略家屬所扮演的角色。失智症長者的家屬總是默默付出與陪伴,但這些家屬照顧的壓力與需求有沒有人關心呢?從服務失智長輩中,我發現承擔照顧責任的家屬常常情緒緊繃,甚至最後一絲耐心都要枯竭了。然而在傳統的華人社會思想中,這些照顧負荷都被當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沒有薪水、沒有假期,超時工作帶來精神與體力極大的損耗,也只能吞忍,誰來給他們支持呢?

基金會看到這些無助的家屬,特別舉辦了一梯4次的家屬支持團體,希望能改善他們的現況,透過大家一起活動、談談心,紓解壓力。丈夫失智的玉姐,常常在燒煮開水時,她前腳出、丈夫後腳進,把瓦斯給關了。玉姐笑說:「難怪我那陣子常拉肚子。」但玉姐的內心其實又氣又困擾,連炒菜、煮飯都遇到同樣的問題。原來玉姐的丈夫是個非常貼心的人,在失智之前常常在廚房幫忙巡前顧後的關瓦斯和收拾。失智之後的腦袋是壞了,情感的記憶卻是清楚的。家屬支持團體的老師引導玉姐看到丈夫愛她的那顆心,玉姐才恍然大悟深深感動。一時間怒氣全消的玉姐,還開始練習說正面、柔軟的話,例如:「謝謝你的貼心與幫忙喔!不過開水還沒煮開,我們等一下子再關瓦斯好嗎?」現在玉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面對自己的情緒了。

英姐將失智的先生送到日間照顧中心,內心卻始終放不下,聽到手機響就擔心是不是社工打來的電話?會不會是先生亂跑又迷路了?老師讓英姐看到自己緊張的根源:一直以來,先生是她全部的重心,太過在乎、集中焦點的結果,忽略了自己的生活,雖然先生不在身邊,還是時刻懸念。因此,老師鼓勵英姐,趁先生白天在日照中心,一定要找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學習生活的平衡。

照顧失智症婆婆的君姐,感慨的說:「孩子才剛照顧到大,還沒喘口氣就緊接著照顧婆婆。」嘴上這麼說,她卻是相當細心和溫柔地照顧婆婆。丈夫給的支持很少,讓她揹負著過多的責任。另一方面,沒有實質照顧大姑,卻給了不少意見和評價。照顧的負荷、親友的關切給君姐帶來莫大的壓力。老師試著幫助君姐分析自己,這當中是否夾雜著怕做不好的心態,以及過度道德化的罪惡感?原來,這是君姐小時候,母親給她帶來的影響,在過去重男輕女的背景下,不知不覺中承襲的包袱,過度的壓抑與妥協。君姐必須學會讓過去的成為過去,唯有放下才能重新生活。

美姐總是笑臉迎人,殊不知承受著媽媽失智,手足爭產的情境。內心莫大的壓力與苦處,常和失智的媽媽抱頭痛哭。老師善用團體的力量,請大家給她真誠而溫暖的擁抱、支持與鼓勵。並學習對自己能做、能主導的事盡心盡力,其他掌握在他人和老天爺手中的事,就不要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要學會盡責,也要學著放手。老師還教大家如何自我紓壓,並叮囑每天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生病是事實,需要照顧也是事實,但這條路怎麼走是可以選擇的。現在大家都知道將照顧資源給予失智症者,卻不知家中的照顧者(家屬)成了隱形的病人。進步的社會應該要納入對照顧者服務的提供,鼓勵照顧者使用各類的支持資源,獲得身心的放鬆、紓壓,重視自我照顧及生活品質,才能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