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高齡產業之創新發展趨勢—社會企業的興起

■ 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 李希昌

前言
近年來英國面臨相當嚴峻的財務壓力,長期照顧預算刪減從2010到2013年減少26.8億英鎊(20%),2015年6月初,媒體預估將進一步再刪減長期照顧預算10億英鎊;相對地,健康及社會照顧需求卻持續上升(例如:醫療保健成本年增率4%)。在這沉重的財務壓力之下,需要以不同思維找尋解決之道。例如:擴大社區服務據點之功能、支持社區活躍老化、促進或滿足社區長者需要,以降低或延緩可能發生之醫療相關費用之支出。換句話說就是以整合服務,降低成本壓力。然而,這畢竟只是杯水車薪,如何才能徹底擺脫長期照顧所帶來的嚴重財政負擔?英國政府的答案是積極發展—『社會企業』,以創新、活力來引領高齡產業的發展。

政府成立創投公司扶植社會企業
Nesta成立於 1998 年,原名STA 分別代表科學 (science)、科技 (technology) 與藝術 (art),初始仰賴彩券基金的信託利息為營運資金,具有相當程度的官方色彩。2010 年改名為 Nesta,2012 年獨立於政府之外運作,目前約有120位員工,透過資金協助、扶植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企業,由於成效卓著,堪稱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新創組織加速器。Nesta有三大部門:
(1)Research: 研究與了解目前這個點子(idea)是否夠創新,且足以解決目前的社會問題。
(2)Innovation Lab: 以學術研究的精神去驗證這點子真的可行。
(3)Investment: 投資使idea得以實現。
Nesta 除了每年發布超過三十篇關於新創產業的報告之外,更實際進入產業生態鏈。他們稱自己為「授粉媒介」,強調創新與整合。例如:
a.Good Gym: 著眼於推動上健身房的風潮,對促進社會健康就越有幫助。
b.Group run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找到愛跑的人去長者家中幫忙或分享心得。這計畫可以減少長者的孤獨感、促進社區連結、(跑步)更健康。未來希望推展到英國1萬個城市。
c.Shared Lives Plus: 屋主開放給心智損害、學習有障礙、長者借住,讓他們可以體驗一般人的社交與生活。這計畫並不取代專業照護,但可讓上述族群有機會過一般人的生活,增加了一個生活選項。
d.British Red Cross:於長者出院後,專案照護計畫尚未執行時,媒合志工可先到府照顧,使其回復得較快,同時了解他們的照護需求。如此可以大幅降低長者後續的醫療成本。
e.The CSAIF: 投資1400萬英鎊,探討如何利用不支薪的志工去改變長者的生活質量與健康。
英國政府自2002年開始調整適合社會企業的稅則,包括修訂「公司法」,明定「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CIC)」作為社會企業的法律形式,每年都要報告公司所創造的社區利益。同時,由政策及資金下手,2011年,英國政府以六億英鎊(逾新台幣三百億元)成立「大社會資本集團(簡稱BSC)」,這是全球第一家社會企業投資銀行,2012年開始以Big Society的組織理念去投資社會企業,並設立「社會成效債券」,為社企募集資金。在英國,越來越多產業正向社會企業靠攏,企業家和投資人的心態也在改變,更多新世代企業家尋求投資報酬的同時,更看重社會價值,英國的社企模式正悄悄地引領世界的新風潮。

政府輔導慈善機構合併發揮社會企業優勢
2009年,Age Concern以及Help the Aged,合併為Age UK,成為英國照護領域最大的機構,總部設在倫敦,全英國有168個分支據點。這堪稱是英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合併案。兩個組織數十年來累積了厚實的實務經驗以及網絡,除了仰賴傳統的捐贈、遺產收入之外,Age UK同時也經營慈450餘家慈善商店,遍佈英國各角落,以非常合理的價格販售捐贈的物資,每家店鋪不僅為組織增添收入,更創造超過1,500個工作機會。該組織在2013~2014的經費收入約1億6千多萬英鎊,主要收入來源是:
(1)志工服務4600萬英鎊。
(2)450餘家慈善商店零售4600萬英鎊。
(3)保險4200萬英鎊。
(4)其他交易活動3000萬英鎊,針對50歲以上中高齡者設計相對應的保險產品,包括家庭保險、汽車保險、旅遊保險;還有居家的天然氣、電力以及個人警報器等服務;甚至葬禮計劃、遺囑及法律服務也包含在內。
Age UK既是一個慈善機構,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企業,透過不同系統銷售產品或服務,以確保取得適當營收,並將營收再回饋在服務上。2013-2014兩年間超過4萬5千人使用個人警報器(很多公司都在販賣,但此後端通報中心是Age UK人員佔優勢)、超過1,000萬人在全國慈善商店消費等等,社會企業獲得的營利重新投入長照相關服務。整個Age UK有2/3的收入來自社會企業部門,從中可以看出Age UK在社會企業方面(social enterprise activities)的表現令人驚艷,但這並不影響民眾對其慈善公益角色的認知,主要原因在於品牌形象的塑造成功,民眾對Age UK所經營之社會企業,認定其對協助長者解決問題所做的貢獻。這對全球慈善機構深具啟發意義,尤其當慈善組織面對政府財務補助的縮減,及募款日益困難之際,更凸顯慈善組織要如何從自有產業中獲得充足的財務支持的重要性及急迫性。

結語
英國政府近10多年來對於以創投解決社會問題似乎非常熱衷,一方面當然是政府預算有限,入不敷出,若不另闢財源,恐怕無以為繼;另一方面,往往少許的投資,結合民間社會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就能產生非常可觀的驅動力,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英國政府不但有公部門的預算支持創投,用公益彩券的收益投入的也不少。分析台灣的現況與未來,我們在很多層面所遭遇的議題與英國相似,或許正在為長照財源發愁的我們,可以學習英國在創新育成投資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