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愚人於是乎 下的所有文章

就是愛游泳

■ 懷恩養護復健中心主任  林文堂  社工師

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的研究內容指出,平均60歲的老年男性、女性中,一組進行游泳鍛鍊,每周至少要游泳3~4次,另一組則是別的運動,結果在經過12周之後,游泳組別的老年人,收縮壓由131毫米/汞柱降到122毫米/汞柱,顯示游泳對於老年人的健康確有助益。不過,想要嘗試游泳的老年人,也要先知道相關注意事項,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又能藉游泳增進健康。
懷恩申請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知識廣增專案」,辦理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游泳(樂活)活動,今年已邁入第六年。帶領游泳活動的陳教練本身是一位小兒麻痺的身障者,他不只熱心推廣身障游泳活動,亦是輪椅國標舞的教練。他是在接近四十歲時為了擔心肌肉衰退,開始認真做復健而學習游泳後,發現游泳活動對身障者是延緩身體失能防止肌少症的復健運動。所以,多年來陳教練很有耐心地運用許多方法與技巧,教導循序漸進地參與水中活動。
游泳教練很有組織先訓練游泳助理,懷恩的工作人員、多元人員、替代役及學生志工都是業餘的游泳助理,經過教練的集訓後以稍具游泳常識與技巧,並了解水中安全防護的概念,讓助理初具在水中教導及保護身障者的基本技能,如協助身障者穿脫泳裝、淋浴、暖身運動、上下池、水中活動之進行等。身障者參與水中活動之原則,每位身障者均配備有一位訓練過的助理陪同下水,讓住民配備水中輔具,在助理的陪同下,住民可自由自在地於水中活動與漂浮,感受水中的清涼,減輕身體的重力及障礙感,而體驗水上的漂浮及輕鬆感。
曾經有位年輕的女性住民,因產後腦部蜘蛛網膜出血經本院急救生命穩定後,經縣府緊急安置到懷恩接受照顧,身體逐漸恢復至右側偏癱。後來,參與游泳活動很認真投入學習與勤練,經半年的教導練習已可自行換氣而單側游泳,從游泳活動中也她建立自信而更加開朗,且在機構中可以協助日常生活工作如備餐及洗碗筷。最後,帶著大家對她的祝福返回屏東老家與三個幼兒相聚。

推廣水中活動的體驗如下:
一、延緩失能及肌肉衰退
身障者因行動不便常會疏於運動,而易造成身體功能快速退化更加失能。水中活動因為浮力,而可以不必負擔如在路地上進行一樣動作的壓力,且水中阻力大,可幫助提高運動效能。(據研究顯示約為陸上三倍)。

二、增進觸感幫助復健
失智長輩平時需要多觸感幫助復健,水中活動可提供的刺激。在北歐國家的銀髮照顧水中活動方式所產生的成效,已得到許多的實證的證明,以致,水中活動在北歐被普遍性的推廣。

多年來參與體育署所推廣的游泳(樂活)活動,覺得不只能夠讓身障的住民延緩失能,幫助失智長輩腦部復健延緩失智的進展外,且能增進長輩與照護團隊的互動交流,促進社區參與及融合,增進生活的豐富度及心情的調適,進而提升住民在機構的生活品質。■

社區長照 -家屬支持團體

■ 愚人之友基金會  曾祥鳳  社工員

談社區長照,就不能忽略家屬所扮演的角色。失智症長者的家屬總是默默付出與陪伴,但這些家屬照顧的壓力與需求有沒有人關心呢?從服務失智長輩中,我發現承擔照顧責任的家屬常常情緒緊繃,甚至最後一絲耐心都要枯竭了。然而在傳統的華人社會思想中,這些照顧負荷都被當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沒有薪水、沒有假期,超時工作帶來精神與體力極大的損耗,也只能吞忍,誰來給他們支持呢?

基金會看到這些無助的家屬,特別舉辦了一梯4次的家屬支持團體,希望能改善他們的現況,透過大家一起活動、談談心,紓解壓力。丈夫失智的玉姐,常常在燒煮開水時,她前腳出、丈夫後腳進,把瓦斯給關了。玉姐笑說:「難怪我那陣子常拉肚子。」但玉姐的內心其實又氣又困擾,連炒菜、煮飯都遇到同樣的問題。原來玉姐的丈夫是個非常貼心的人,在失智之前常常在廚房幫忙巡前顧後的關瓦斯和收拾。失智之後的腦袋是壞了,情感的記憶卻是清楚的。家屬支持團體的老師引導玉姐看到丈夫愛她的那顆心,玉姐才恍然大悟深深感動。一時間怒氣全消的玉姐,還開始練習說正面、柔軟的話,例如:「謝謝你的貼心與幫忙喔!不過開水還沒煮開,我們等一下子再關瓦斯好嗎?」現在玉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面對自己的情緒了。

英姐將失智的先生送到日間照顧中心,內心卻始終放不下,聽到手機響就擔心是不是社工打來的電話?會不會是先生亂跑又迷路了?老師讓英姐看到自己緊張的根源:一直以來,先生是她全部的重心,太過在乎、集中焦點的結果,忽略了自己的生活,雖然先生不在身邊,還是時刻懸念。因此,老師鼓勵英姐,趁先生白天在日照中心,一定要找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學習生活的平衡。

照顧失智症婆婆的君姐,感慨的說:「孩子才剛照顧到大,還沒喘口氣就緊接著照顧婆婆。」嘴上這麼說,她卻是相當細心和溫柔地照顧婆婆。丈夫給的支持很少,讓她揹負著過多的責任。另一方面,沒有實質照顧大姑,卻給了不少意見和評價。照顧的負荷、親友的關切給君姐帶來莫大的壓力。老師試著幫助君姐分析自己,這當中是否夾雜著怕做不好的心態,以及過度道德化的罪惡感?原來,這是君姐小時候,母親給她帶來的影響,在過去重男輕女的背景下,不知不覺中承襲的包袱,過度的壓抑與妥協。君姐必須學會讓過去的成為過去,唯有放下才能重新生活。

美姐總是笑臉迎人,殊不知承受著媽媽失智,手足爭產的情境。內心莫大的壓力與苦處,常和失智的媽媽抱頭痛哭。老師善用團體的力量,請大家給她真誠而溫暖的擁抱、支持與鼓勵。並學習對自己能做、能主導的事盡心盡力,其他掌握在他人和老天爺手中的事,就不要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要學會盡責,也要學著放手。老師還教大家如何自我紓壓,並叮囑每天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生病是事實,需要照顧也是事實,但這條路怎麼走是可以選擇的。現在大家都知道將照顧資源給予失智症者,卻不知家中的照顧者(家屬)成了隱形的病人。進步的社會應該要納入對照顧者服務的提供,鼓勵照顧者使用各類的支持資源,獲得身心的放鬆、紓壓,重視自我照顧及生活品質,才能走得更長遠。■

沐得你的愛 – 到宅沐浴車

■ 愚人之友基金會  張雅雲 護理師到宅沐浴車-001

在台灣重度失能的臥床者至少有20萬人,「洗澡」對他們來說可能已經是幾年前的「往事」了。沾著屎尿的身軀永遠無法擦拭乾淨,對自己而言身上難聞的氣味,往往只能從旁人接觸時緊蹙的眉頭才會再次想起。
到宅沐浴車是由護理師、操作員及照顧服務員所組成的專業團隊,採用日本原裝進口的行動式沐浴設備,受服務者在兼顧安全、衛生、尊嚴的標準洗澡作業程序中,可以舒適的完成身體清潔,避免感染,同時能夠穩定血壓、促進淋巴循環、安撫神經系統、放鬆肌肉、舒減壓力、改善睡眠、消除水腫、提昇免疫力。在整個過程中是一個溫暖的人際互動,無論照顧或受照顧者都能減輕身體及心理的負擔,轉換更美好的心情。 繼續閱讀

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區小型全方位長期照顧理念

■ 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  李希昌

壹、 前言
2025年台灣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從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可能只花了不到10年的時間。面對高齡或超高齡社會長期照顧的需求,或許已經有許多國家的資料可以參考,但是像台灣如此快速老化的社會卻是罕見,也就是說這將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經驗,這對於政府在政策、法令、財務及人力資源的規劃上將是極大的挑戰。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2015年台灣失能人口已超過75萬,失智人口約19萬,所以粗估台灣需要照顧的人口至少也有80萬人。於此同時,全國使用安養護機構服務的大約有7萬人(以10萬床佔床率7成計算),使用居家及日間照顧的大約有3萬人,如果再加上由外籍看護工照顧的20萬人,換句話說,台灣目前至少有50萬人的照顧服務需求是由家庭照顧者負責的。
最自然的照顧本來就是自己家裡的事,除非不得已,沒有人願意斷開與『家』的情感連結。當家庭主要照顧者負荷過重時,社區小型全方位的長期照顧,是最好的資源。因為在社區,所以可以就近取得;因為是小型,所以容易建置;因為是全方位,所以不同階段的照顧需求都能滿足。
自921地震之後,愚人之友基金會就開始投入長期照顧服務工作,透過理念與實務工作不斷的交互驗證,逐漸發展出有可行性的本土化寶貴經驗。為了實踐優質在地老化的理想,我們主張「讓我們來照顧我們自己的老人」。因此,我們不但要培育優質的照顧服務員,同時也支持、指導家庭主要照顧者,讓長輩在家裡、在社區開心的養生、放心的養老。

貳、理念篇
一、在地化
大家都在談長照的在地化,但究竟甚麼是在地化?用最簡單的概念來說應該是期望『在家』、『在社區』就能方便取得適合的照顧資源。比方說是到宅服務的「居家照顧」,或者是就在鄰近社區的「家庭托顧」及有交通接送服務的「日間照顧」。而要落實這種『在地化』的服務至少要掌握五個關鍵的要素:
1.可近性(accessibility)
對於高齡者而言,隨著年紀漸長行動力也會日趨衰退。因此,在接受服務時,如果能夠提供接送服務,或是縮短移動的距離、減少交通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就能降低使用服務的障礙,提高使用服務的意願。
2.便利性(accommodation)
這是針對取得服務的過程來說的,年長者因為認知功能的減弱,複雜而冗長的手續往往會對其造成困擾。因此,要讓長輩感到便利,就必須採單一窗口,簡化服務申請的程序,降低相關作業的等候時間,才是友善高齡者的具體表現。
3.完整性(Integrity)
老化的過程是連續性的,隨著長者身、心機能的變化,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照顧需求。因此,理想的照顧應該儘可能涵蓋各種不同老化階段的需求,依照失能或失智的嚴重程度、所需的服務時間或時段,無論在家、在社區、在機構都能得到適當的服務,要落實在地化,這樣的完整性是必須的。
4.負擔性(affordability)
一般來說,政府必須考量長期照顧服務的使用者的經濟能力,在其收入在扣除基本生活所需之後,給予適當的經費補助,以提升民眾使用長期照顧服務的可負擔性。由其在偏鄉地區,服務輸送困難、風險大、成本高,加上居民普遍經濟條件相較都會區為弱勢,對於長期照顧服務的可負擔性更顯重要。
5.文化性(culture)
近年來「在地老化」已成為各先進國家長期照顧的重要施政原則,而「落葉歸根」更是華人文化的傳統思想。這種「在地」、「歸根」的需要,更直接的說就是老年人期望在家、在自己熟悉的語言、風俗、生活習慣中安享晚年,而高齡者對於這種「文化性」的依賴幾乎沒有例外。

二、人性化
照顧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也因此在過程中很容易為了省時、省力、降低成本,反而忽略了受照顧者作為一個「人」的感受,彷彿被當成了生產線上接受加工的「物」一般。像這樣抽離感情,只重視效率的服務,就是悖離了「人性化」。以往在照顧機構中因為過高的人力配比,照顧服務員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因為排班時間的限制,凡事也都有不能等的壓力。因此,即便老人仍想保有隱私的空間,凡事自己作判斷、選擇和決定,過著快樂而有活力的生活,常常也會被忽略或犧牲。但是,優質的長期照顧絕非如此,而我們若想要落實『人性化』的服務至少要掌握下列關鍵的要素:
1.獨立和自主(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即使需要被照顧,獨立和自主仍然是老年人應有的權利。老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它不必然與疾病、失能、失智畫上等號。一般人容易產生刻板印象,認為老年人一定依賴性強、缺乏判斷力,不適合單獨住居或行動。儘管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都需要社交的網絡來建立健康的生活,但同時我們並不是附屬品,我們必須藉著獨立思考及自主決定來強化個體的存在感及幸福感。
2.尊嚴和尊敬(dignity and respect)
隨著年齡漸長,無論身體機能或認知功能都會由盛而衰,有時候會造成他人的困擾,進入老年時期這些現象就會更為明顯。此時,長輩們更需要別人的尊敬,厭惡和嫌棄的態度是最不可取的。因為你我有一天也都會老,特別是一旦進入中、重度的身體照顧層面,個人的私密領域,不能因為長輩反應慢或無法表達而輕忽,反倒更應該給予尊嚴的對待。在文明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應該享有基本的尊嚴和尊敬,對待高齡者更是如此。
3.快樂和活力(happy and active)
快樂和活力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人生經驗豐富的高齡者,因為擁有成熟的智慧,應該能活得更精采有趣。如今,活躍老化現在已經成為世界潮流,高齡者不必要降低活動量,也不應該退縮至安靜甚至陰暗的角落。快樂的生活是基本人權,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族群,保持活力更是對抗各種慢性病、肌肉僵硬、關節退化的良方。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家中的長輩走出去,多參加社交活動。同時,政府及民間社會福利團體也應該在社區投入資源,讓老人們享受豐富又有趣的健康促進活動。

三、專業化
傳統的華人社會認為照顧是一種本能,談不上專業,吃、喝、拉、撒、睡是人生的基本需求,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學習。但是,隨著時代文明的演進,社會觀念的進步,人們希望的不只是活著長久而已,如何活得有品質、有尊嚴?尤其是在人生最後的階段,更應該是黃金歲月,為充實而圓滿的人生畫下句點。無論是堅持繼續推動先進社會福利制度的北歐,或是主張全面朝向產業化發展的日本,21世紀,追求照顧服務高度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卻是大家一致的共識。然而,所謂的專業化並不是單指照顧技術層面,也不只是談服務模式而已,最重要的是能彰顯並實踐全人照顧的價值和理念。
1.連續性
老化是連續而不可逆的,有的人表現得特別急促,也有的人則改變得異常緩慢。但重要的是,在身心功能退化的過程中,嚴重程度的不同階段,照顧的需求也是不盡相同的,當失能與失智的狀況同步產生時,照顧的複雜度、困難度更是會大幅提高。因此,所謂的連續性,是能根據病程的發展,區隔出不同的照顧需求,提供細膩地差異化服務。
2.整合性
所謂整合性,至少必須做到醫療保健系統、長期照顧系統與家庭支持系統三者的資源連結與整合。在台灣,80%以上的老人至少有一項慢性病,經常因為就醫在醫院、社區及住家之間往返。因此,如何以個案為中心,將醫療、護理、社區及居家照顧…等各種服務做跨專業整合,才能提供適切的全人照顧,真正落實在地老化的理想,否則一切只是空談。
3.友善性
長期照顧服務的使用者通常都有某種程度的身心障礙,或者是脫離原有的社會角色、切斷原有社會連結的「退休」心態,因此很容易逐漸走向退縮、封閉、憂鬱的負面生活型態。我們需要更積極地塑造時間、空間、生理、心理等全面的友善環境,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接納、鼓勵,讓他們時時感受到生活中饒富趣味,才能吸引他們持續敞開心胸、樂於走入人群參與及學習,勇敢追求樂活的黃金歲月。

參、 結語
「社區小型全方位長期照顧」是經過實務驗證可行的理念。在品質上,除了服務使用者的正面回應之外,產、官、學界絡繹不絕的參訪,也給予我們一致的肯定。在效益上,除了充實大埔里地區包括仁愛、信義等偏遠山地鄉的長期照顧資源之外,同時,藉由長期照顧所帶來的就業機會,也降低了因為經濟弱勢所衍生的家暴、中輟等社會問題。我們正透過不斷地倡議和教育訓練,向社會分享這些寶貴的經驗,讓台灣每一個社區都能成為幸福的角落。■

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區長照實務-用愛點亮偏鄉

■ 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  李希昌

南投是台灣唯一不臨海的縣份,其中仁愛與信義兩個山地鄉就佔了2/3的面積,地廣人稀,經濟條件不佳,在偏遠的社區往往有較多弱勢的族群。以愚人之友基金會照顧的個案為例,其中就有超過200位,分布在周圍山區29個部落。在都會區或許很難想像,有人付不出20元/時的照顧服務費,然而在山上確有許多人因此放棄接受服務。您願意用愛點亮偏鄉嗎?我們需要您的幫助! 繼續閱讀

陪妳走一段

■ 愚人之友基金會 社工員 陳佩怡

星期一早上九點二十分,安康村響起門鈴聲,王太太與王伯伯一前一後站在安
康村日照中心門口,等候工作人員開門…
「早安!」服務員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問候聲,笑容滿面的迎接王伯伯,王太太
微笑了一下,臉上藏不住疲倦,「他昨天又吵到我沒辦法睡覺,一整晚爬起來好幾
次,我怕他跌倒,跟著他起來,問他要做什麼又不說,真是會被他氣死!每次到了
禮拜六日我就很頭痛,要去辦事情放他一個人在家也不放心,晚上又沒辦法好好休
息,我看他還沒倒我先倒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