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第225期-201603-04

一根趕牛棍

■ 宣教部 林惠敏 牧師

「…有亞拿的兒子珊迦,他用趕牛的棍子打死六百非利士人。他也救了以色列人。」士師記三章31
《士師記》第三章,只有一節經文記載士師珊迦,相信誰也記不得這位士師的名字,但上帝卻記得,把他名列士師當中。
珊迦作士師時,以色列人的敵人非利士人的勢力甚強盛,以色列人不堪其擾痛苦萬分,上帝揀選珊迦用趕牛的棍子當武器,英勇打死六百非利士人。
一根趕牛棍是平常不起眼的,但在士師珊迦手中,就成為偉大的武器。上帝使用“軟弱的東西”來完成大能的勝利。
用趕牛棍打死六百非利士人是不平常的武藝。珊迦所用的“趕牛的棍子”是一條長棍,一頭釘有尖銳的鐵釘,一邊是平滑的鐵片;尖端在耕地時用來趕牛,平滑的一端則用來清理農具。趕牛棍通常用來清潔耕地的犁,很適合代替矛來使用。今日在中東,人仍然用它趕牛。
以色列人在遭遇危難時,很容易把它當作武器來使用,珊迦就是用它殺敵。 雖然武器很奇怪,但是珊迦還是能夠善用這種罕見的武器來攻擊敵人。
我們是否也注意到我們身上也有熟悉的特殊能力呢?我們的「一根趕牛棍」在哪裡呢?
上帝常常通過少數幾個軟弱的人事物來,完成偉大的事情,這樣我們因著卑微,而更能榮耀我們的主,將一切勝利榮耀,單單歸功於上帝的大能和引導。使徒保羅教導,上帝所選擇和使用的人,常是世人以為愚拙、軟弱、卑賤,而且輕看的人。祂讓有智慧的和強壯的羞愧,「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9)
他是十九世紀被上帝所重用的牧者牧迪,一生旅行萬里,曾向一億餘人傳福音,親自為七十五萬罪人禱告。這位大佈道家,於一八七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在可容納七千人的溜冰場開佈道大會,當時整個會場塞滿了人,所以就嚴格要求,這是佈道會,是傳福音的,所以只准未信主的人進來,其餘的就不能入場。即使這樣,仍然有一、二萬人無法進場。
慕迪他只有小學學歷,十八歲曾因聖經不及格,無法加入教會。寫的講章錯字連篇,有一次去英國講道,有人嚴厲指正:「聽你講完道,整篇講道有18次文法不對。」牧迪答道:「我已經將我所會的全部用來榮耀上帝!」
我們的上帝使用一位願意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上帝卑微的人;只要我們肯將自己完完全全地擺上,即使是一根趕牛棍的能力,也必成就上帝偉大榮耀工作。■

短而美的人生 ─ 紀念謝緯出生100週年

■ 文  陳金興

認識每一件工作的價值,再運用堅強的意志和信心來完成它。─ 謝緯

雖短卻美
日治時期的1916年3月2日,謝緯出生,舉家歡慶;
46年前的1970年6月17日,謝緯驟逝,令人震驚。
有一句話說:「但願人們因我的出生而歡笑,因我的死去而哭泣;而不是因我的出生而哭泣,因我的死去而歡笑」。有生,就有死,這是千古不滅的定律。當每個人一呱呱落地時,就已經取得一張「出生」的單程車票,並從這「沒有回程的起點」(the point of no return)出發,直到「死亡」的終點。謝緯牧師/醫師在世的年歲,沒有如詩人大衛所說的70歲、80歲(參考詩篇90:10),上帝給他55個寒暑,為主做工。謝緯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其所留給台灣的精神遺產,卻豐富了教會及醫療的社會實踐意涵,至今「雖死,尚在講話」。
許多文章在感念謝緯之時,常稱他是一位「慈善家醫師」、「虔誠的信徒、慈悲的醫者」;謝緯一生的行誼可謂「美好的腳蹤」,是「醫療人道主義的見證者」;他展現了「台灣人的精神」,是疼惜台灣人的醫師,更是一位十足「擁抱台灣鄉土的社會實踐家」、「醫療宗教家」,堪稱「台灣的史懷哲」。
堅持價值
謝緯的人格特質之一,就是「堅持理念」。由於小學的一場病,他答應上帝與父母要將自己獻給神,這成為他價值取向的原點。在台灣完成神學教育,並負笈東瀛習醫之後,1946年自日返台的謝緯,即按照自己對神的承諾,開始踏上他的「醫療宣教」旅程,自清晨到滿天星斗;從偏遠山區至貧瘠海邊,持續到1970年的最後一口氣。
謝緯的堅持,是「擇善固執」,並非「剛愎自用」,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做指引,向著標竿(guidepost)直跑。因此,他說:「認識每一件工作的價值,再運用堅強的意志和信心來完成它。」
「如果」謝緯在中學畢業時,順利考上醫學院,成了專業醫師;或只當一個駐堂牧師的話,除了他的一生有很大的變化之外,整個台灣醫療宣教史,也將重新改寫。又「假設」謝緯能夠多活10年或20年以上的話,或許台灣的教會事工與醫療事業的發展,也將因而帶來不同之契機。
埔基院長陳恆常醫師說:「我們要衡量一個人在這世界上,到底是不是一個重要或是一個歷久彌新的人,其中一個指標就是,在他之後,到底留下了多少影響力?」誠哉斯言!
醫療典範
若一個人在死後能讓後人追思與懷念,其生前之事業或功績,必有其「與眾不同」之處;他的思維理念及人格特質,也擁有某方面的「獨特性」,這些要素影響其作為與價值觀。謝緯以「甘願做戇人」(甘願成為愚人)的人生哲學闡釋其價值觀,進入台灣偏遠地區之台中縣與南投縣的山地鄉,為原住民的肺病病人義診;其醫療足跡更遍及彰化縣與台南縣沿海地區,為貧困的小兒麻痺症及烏腳病患者免費施療。
謝緯兼任今埔里基督教醫院的首任院長(1955);在埔里創設第一所山地肺病療養院(1956);烏腳病蔓延在台南縣鹽鄉時,他是前往該地為病患開刀的第一位基督徒醫師(1960);謝緯又創辦第一所由台灣人獨立經營的二林基督教醫院(1964)。這些屬「第一」的先鋒工作,使謝緯在台灣醫療宣教的歷史上,發光發亮,造福眾多民眾,堪稱一位「空前」的醫療奇蹟人物。因為,在謝緯之前,並沒有一位台灣人為本土醫療宣教事工做出如此大的貢獻。
如今,在紀念謝緯出生100週年(1916-2016)之際,若能夠將「謝緯精神」— 耶穌為學生洗腳的款式,真正落實於生活上、職場上的話,才不致於失去緬懷與記念謝緯的實質意義。
謝 主恩典賜英才
緯 世救人山與海
牧 育群羊靈得救
醫 療典範台灣愛

 

營造失智症友善 的社區健康照護網絡

■ 神經內科 詹弘廷 醫師

阿蕊婆婆的一段失憶旅程
阿蕊婆婆由兒子陪同來就診,述說這幾月來心情總是悶悶不樂,生活索然無趣,記性越來越差,對記性的困難雖顯得焦慮不安,日常生活尚可自己獨力完成。醫師診斷為憂鬱症,經幾週的藥物治療後,憂鬱症也稍緩解但記性仍沒完全改善。一年後,情緒不再低落,可是記性的問題卻更加明顯,甚至有幾次外出後就找不到回家路,找不到東西就懷疑是鄰居偷走,後經醫師評估後,診斷為輕度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因越來越會迷路有時也跌倒,只要阿蕊外婆一外出,全家人便提心吊膽,因此家裡的門鎖也改的較複雜,讓婆婆難以自行開門外出,也向政府單位申請身心障礙手冊及愛心手鍊。
幾年來,老婆婆的認知功能更形退化,表達能力也變差,天冷也不知道加衣服,洗澡也洗不乾淨,有時還會半夜不睡不知所措,到處遊走念念有詞。媳婦每天得花許多時間和心力照料她,照顧問題造成兒媳之間的爭吵,對於是要安排到長期照護機構或是申請外籍看護來家裡照顧爭執不下,家庭氣氛糟透了,兒媳甚至談及離婚。阿蕊婆婆在診斷失智症十年後,幾次因生病進出醫院,身體也日益衰弱,大小便常失禁,早已足不出戶,對周遭事物也完全冷漠,家人只好安排至附近的安養機構,有時探望,每個月照護費用實在負擔沉重。兩年後,阿蕊婆婆安詳過世。失智症是一種目前尚無法治癒的退化性疾病,其中的記憶喪失、認知障礙、溝通困難與情緒改變等症狀會隨著時間惡化。阿蕊婆婆的生命歷程是常見失智症者與家庭的共同經歷,從失智症狀開始到最後臨終常常是好幾年,這幾年內,因照顧互動層出不窮的問題,造成家庭的沉重漫長的負擔。
友善高齡活躍老化少負擔
我國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於82年達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將於106年增加為14.0%,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於114年再增加為20.1%,約有481萬餘人,邁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根據流行病調查,當年齡超過65歲後,每增加5歲,失智症盛行率便增加一倍,失智症隨著高齡化浪潮一起襲來,以前祝壽時,我們說「恭喜!恭喜!祝您長命百歲。」當身體年老不健康時,長命百歲究竟是「祝福」還是「詛咒」呢?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有50-100年的時間因應準備,而我國由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僅約24年左右,顯示我國人口老化的歷程將愈來愈快。
健康的積極定義,不僅是減少疾病與失能的發生,更希望維持良好之身體與心智功能,進一步促進社會、心理層面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核心價值,認為欲使老化成為正面的經驗,必須讓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的狀態,以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這也是目前國際組織擬訂老人健康政策的主要參考架構。基此,除了提供身心功能障礙者,或缺乏自我照顧能力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和醫療服務外,對於絕大多數老人的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更應積極擬訂各項預防策略,所需要之生活照顧,如照顧安養服務、社區參與融合及友善環境建構等,營造無歧視且悅齡親老的社會觀念。積極於我國人口快速老化前做好周全準備,以延緩老人身心功能的退化,有效減少老人慢性疾病產生,更能降低長期照護及急性醫療之整體社會及家庭成本,使長者受到應有的照顧,豐富各年齡階段的社會生活。
根據內政部的104年6月調查的結果,台灣目前失智症總人口數推估為24.4萬人。國際失智症協會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將有990萬新增失智症案例,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今年全球失智症人口為4680萬人,到了2050年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失智症老人一旦進入中重度時,所需的醫療及長期照護愈形迫切繁瑣,因此,醫界必須從預防醫學角度,更積極發展出健康促進及早期診治的在地化社區健康照顧模式。也因為輕度、中度、重度或極重度失智症的照顧需求是不同的,需建構周全性、協調性、連續性照顧服務體系的發展,需跨專業、跨機構與跨體系的整合,從醫院、社區到居家的無縫接軌服務,這點十分重要。

失智友善社區網絡好便利
「在地老化」是我國發展長期照顧政策、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對於高齡者或其他需要受照顧的人口而言,能夠留在自己孰悉的地方接受妥善的照顧,除了能讓其保有原來的家庭生活之外,對於生命經驗及價值觀也較有正面、人性化的影響。社區化照顧的理念,就是希望失能者盡可能在社區或自己家裡接受生活支持照顧,以減少他們對醫院照護的需求,或延緩他們對長照機構的使用,使其照顧生活能居家化、社區化,甚至於自己能整合於一般社會中,並習得或表現社會所尊重的角色,而過得正常的生活,因此為達到以上的目「社區照顧網絡」的建構是重要關鍵。「社區照顧網絡」係指高齡或失能者通常需整合醫療衛生、預防保健、日常活動、社交休閒及居住安排等等多元複雜的照顧服務,為滿足他們及家屬的需求,很少單一機構或管道可以提供之,而往往需要多個機構或多方面資源予以協助,因此服務機構、相關人員或失能者需要去建構或經營一個服務網絡,它是由一群互動的人們、專業或非專業團體或組織所組成的社會體系,能為失能者及家屬發展各種活動、接觸和福利服務的提供。
家庭對失智者而言,是最自然且理想的照顧情境,在台灣95%的失智症者是由家人提供照顧的。因為失智症的隨病情進展、生理虛弱情形及家庭資源需求有相當的差別,社區中的專業照顧者可以「依照個別需求訂做」家庭照顧服務協助家屬照顧,使失智老人達到在宅老化的目標,如衛教、技巧訓練、心理諮商教育、家庭環境改造、照顧問題處理、電話支持慰問、家庭訪視、家事服務、陪伴就醫、喘息治療或家庭治療等等。維持失智症病患社區照顧的整體需求與家屬的支持可包含對照顧者的技能支援與照護;個別化支持並促進參與獨立;維持患者及其家屬社會網絡;支持患者獨立參與輔具環境;與心智疾病相關的治療照顧;與一般疾病相關的治療照顧;失智相關症狀的延緩及因應以及失智症疾病及照顧管理人員等。
經實證研究發現居家環境介入及家庭介入措施是兩種有效失智症家庭照護方式。前者指出當病程進展,失智老人操控居家環境中物理與人際互動環境能力下降,老人可能忽略或錯誤解釋環境的訊息或線索,導致機動行為、遊走或日常生活照顧等行為問題、因此調整並簡化居家環境以配合降低之能力,能有效改善失智老人行為適應及日常生活自我照顧,進而減少家屬負荷增進心靈安適。後者強調個別化家庭教育的重要,許多家庭照顧者因工作繁重或無其他替代照顧者,無法接受足夠或合適訊息或技巧因應照顧需求,可透過家訪給予適切個別化的教育及訓練,如此能有效面對老人需求,也可以提升照顧者自我效能,改善生活品質及憂鬱情形。

失智友善照護機構真貼心
根據調查報告與其他慢性疾病比較,失智者老人有3到4倍的住院率及住院天數,住院期間也有較高的罹病情形如譫妄、褥瘡、肺炎、跌倒及泌尿道感染等,而現今的醫院或機構照護環境及人員配置皆不利於失智症患者的安養及照護,醫療環境中物理與人際互動環境因陌生及服務速度較快,使其缺損的認知及自我照顧能力更加惡化,醫療院所如何友善照顧日益增多的失智症病患,確實是要緊課題。近年來,歐美先進國家正積極改善其健康照護機構的環境,以增進高齡社會失智者普遍所帶來的照護需求。2014年澳大利亞的失智症協會便指出改善醫療院所失智症照顧應有6種策略:1.確認並處置失智症;2.照顧者的支持與介入;3.有效的溝通;4.對於抗精神藥物處置的替代方案;5.建立適當的物理環境;6.降低可避免的住院情形。
失智症的照顧需求依其病程的進展是不同的,提供適切的醫療照護的首要議題,便是在其入院前或入院24小時內篩選出認知缺損的嚴重性,並依此發展照護路徑指引來提供跨專業周全性服務及適切住院天數,提供出院或從急診至各照護單位的轉銜計畫確保服務的連續性。其次,是引導家庭照顧者介入醫院服務方案,藉此了解病患的生命故事改善醫病溝通,瞭解失能病患過去的行為問題及脈絡,能增進病患及其家屬對入院經驗的滿意度。簡單的溝通過程可能包括,自我介紹、保持雙眼接觸、維持平靜和諧氣氛、語詞務必簡明則減少選擇、邀請照顧者參與了解病情及照護方式等。再則,發展以失智者為中心的照護原則:以病人為師看疾病如何影響他;視失智者為一個獨特的人,擁有豐富生命歷史、經驗與能力;重視失智者的主觀看法及感受以及注意失智者與他人的互動關係。
失智症老人的精神和行為症狀如幻想或幻覺情形,常在住院期間惡化造成照顧的困難,過多使用抗精神藥物或鎮靜安眠劑,有時會帶來認知功能的退化或起床如廁跌倒,如何透過照顧者的經驗提供其他照顧方式也很重要,如提供老照片安慰減少混亂、提供安靜環境減少情緒負荷。當然,系統性的評估抗精神藥物或鎮靜安眠劑處方,也是失智症醫院照顧的風險管理。醫院原本就不是照顧失智症病患最好的環境,如何引導醫療照護在病患居家環境或技術性護理之家來進行,似乎能降低可避免的住院情形。例如,2000年日本訂定了「介護保險法」,便明確地將自家住宅定位為「醫療場所」,將「病房」帶進了做為病患生活場所的家庭中,也賦予其做為「提供長期照護與福利的場所」的功能。也就是說,要享有著重於疾病管理與生活援助兩方面的各種居家醫療及生活支援措施的話,就必須尊重服務使用者(受照顧者與其家屬)的價值觀,將其列入考慮。照護模式典範的改變是關鍵,從醫院治癒導向的醫療,轉變為以療護(生活支援)導向的居家醫療。
最後,改善醫療院所的物理環境來改善其定向力及增加生活適應能力也是友善失智照顧的重要手段。2014年英國國王基金會(The King’s Fund)便提出友善失智健康照護環境的7項原則,例如1.能有促進醫院人員、家屬及失智病患彼此有意義互動的環境,如會客室或扶手沙發;2.能有促進安適的環境,如明亮照光或牆上藝術品瀏覽;3.能有鼓勵活動參與的環境,如安靜等候室或小型餐飲室;4.能有促進走動的環境,如扶手或顏色差別的地面;5.能有促進如廁或個人衛生的環境,如顏色明顯的洗手台或孰悉的衛浴設施;6.有促進定向力的環境,如易辨認的門飾或時鐘月曆;7.能有促進情緒穩定、安全及防護的環境,如減少噪音或明顯標示等等。

完善社區照顧免煩惱
社區照顧乃在於希望讓高齡與失能者盡可能地在自己所孰悉的環境下生活,藉著將自己融入於一般社會,並習得和表現社會所尊重的角色,而過著正常化的生活。正常化從概念轉變成實務的過程裡,失能者不是依賴或受照顧者而是公民,社會大眾藉由充權的運作,以培養並充實失能者在社區生存所需要的權利與能力。而照顧網絡的建立也是建構社區照顧的必要基礎,照顧工作者能嘗試運用社區現有的設施和資源,為失能者發展各種活動、接觸及服務的提供,乃至於與其共同工作(work with)能激發社會角色及地位,來增進失能者社會適應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政府已於2013年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期能提升民眾對失智症防治及照護的認知、完善社區照護網絡、強化基層醫療防治及照護服務、發展人力資源來強化服務知能、強化政府跨部門合作與資源整合、鼓勵失智症相關研究與國際合作,進而保障失智症者及其家屬權益。相信每個致力社區照顧的醫院,如同一盞小小的台灣之光,正為這塊鄉土遍布微光,能不能照耀更多角落,也考驗社會大眾、健康照護專業者、以及政府部門共同創新及永續學習的智慧及決心。■

樂智社區

■ 埔里長照樂智壉點  劉馨蕙  個管師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進行性、退化性的疾病,因而導致記憶障礙、判斷力與理解障礙、認知障礙、執行不能及周邊障礙引起種種問題行為如不安焦慮、幻覺妄想、憂鬱等狀況。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依盛行率及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推估,台灣總失智人口超過18萬人,民國145年將高達62萬人,平均每年增加一萬名失智患者。因其退化失能而造成依賴的影響及負擔,對患者家庭及社會更形成衝擊。隨著社會加速高齡化,未來老人失智症大幅增加所衍生的問題將日趨嚴重,因此政府亦積極推展據點照顧服務,提供失智失能長輩個別化、多樣化的服務而設置「長照樂智服務據點」。
失智症照顧服務一直是老人議題中備受關注的一環,多數失智症患者家屬常因照護上的不便,而往往使患者退縮於家中而造成失智症患者的疾病症狀迅速惡化。樂智據點特色在於強調人性並尊重每一位失智症老人的尊嚴,鼓勵與增加其社會參與、以優勢觀點維護與提高其自我照顧能力,改善其自信心與生活品質,使家屬安心與放心並一起參與照顧計劃,藉以延緩失智症長者進住機構的照顧模式。
在埔里這個小鎮上,日朝日落人們勤於工作中,在某個樂智社區裡發生著讓人感動的小故事~
陳老師~陳老師我可以拜託你一件事嗎?想請你寫七個字代表我們學堂的精神,陳老師一臉疑惑問要寫什麼呢?想請你寫“泰安里樂智學堂”用毛筆寫大概像這張紙張的大小。陳老師眉頭一皺,舉起右手揮了揮,馬上拒絕了我說︰我的手阿,現在會抖沒辦法寫那麼大的字。我跟陳老師說︰老師你的字是我們學堂裡寫的最棒的一個,我希望由學堂裡的長輩為我們提筆!代表著樂智學堂的精神;我們不急著要寫那麼大的字,先一步一步慢慢的練習在放大字體,你先回去練習寫寫
過了二週,我問了問陳老師練習的如何?我看老師的表情一臉心事重重,感覺像是我給了他一個困擾,老師嘆著氣搖頭說︰唉~我真的寫不好看。我還是請老師在多加練習,請他不要氣餒;之後我心想,我是否該找尋其他非學堂會寫書法的人。
突然有一天,家屬傳了一張照片給我,當下心中滿滿的感動,眼框泛著淚內心在尖叫灑花,老師他完成了代表我們學堂的這七字「泰安里樂智學堂」;家屬跟我說,老師很努力的練習寫了很多張紅紙後選了他滿意的作品。之後老師說他還想繼續想其他的毛筆字,經由此事件我們找回了他的自信心與尊嚴的歸屬感。
在樂智社區患者及其家屬能充分認知失智症的治療與關懷,特別計劃『樂智學堂』以非葯物治療的活動安排、繪畫治療、園藝治療及音樂輔療等活動方式,藉由互動學習的模式,懷舊追憶、緩解壓力,從創作過程中學習表達、交流並融入生活中,以達『憶』義非凡〜尋回記憶等系列活動目標。■

失智症友善-復健科能做的……

■ 復健技術科 溫雅婷 物理治療師

要活就要動,這句話我們常常聽到!

老人罹患失智症對其家庭影響甚鉅,當被診斷出「失智症」(dementia)的人們總是深感震驚,甚至覺得人生就此停擺了。然而,英國《每日郵報》指出,情況不至於如此。舉凡參與規律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及維持活躍的心智活動等,都有助於失智症患者活得更好及活得更久。當家人在照顧理念、家庭狀況與關係上,以及個人能力之間進行不斷的磨合與調整,以期待能創造他們可以對失智老人照顧上的安心。在生活空間的調整上,家屬最重視的是失智老人在環境中的安全性及便利性,也會安排對老人家具適當刺激的環境,讓他們多接觸熟悉的事物及活動,或是與增加老人與他人互動的機會。家屬除了對家中實質環境做出變更,也會安排相關活動加以輔助,此外,失智症患者和照顧家屬之間的關係也會因長者狀況和照顧需求而產生變化,而他們的活動模式也需要重新調整。用在失智症長輩身上要注意的是患者的主觀看法即感受,用正面的情緒影響她,投其所好,重視與他人互動,社會融合。活動時要注意輕重緩急,要能引起失智症患者,想失智症友善中復健科能做的是甚麼?
一、居家無障礙環境的設計與安排:
環境上安全很重要。當環境改變時失智症患者會慌、會不知所措,固定,少變動,尤其是個人的床擺設位置固定,用圖或擺放老人家熟悉的物品、使用更明亮的燈、降低噪音,都能創造令人平靜的氛圍,有益於紓解病患的壓力、困惑感與焦躁不安。還有讓他們找得到廁所,內需加裝扶手和注意防滑措施!有些病患可能無法認出鏡中的自己而感到驚恐,則應考慮覆蓋或移走鏡子,以避免讓患者心煩意亂。避免沒人聽或看時還讓收音機或電視機開著,因為噪音會讓病患無法集中注意力,會令他們陷入焦慮。花樣繁複的壁紙會造成病人產生視覺錯覺,應採用樸實簡單的款式。失智症會讓人倍感壓力。藉由一些不用花大錢的細微環境調整,比如應多陪病人到戶外活動,並呼吸新鮮的空氣。打開窗簾,讓自然光進入室內,可以看清眼前的一切,可降低他們的困擾。白天多到戶外活動享受日照,也有助於調節失智症患者的生理時鐘、有利於他們夜間的睡眠。
二、改善跌倒的情形:
針對失智症患者的身體功能做評估,發現肌力與肌耐力若是不足即早轉介復健科做訓練。適度調整居家環境的狀態,降低跌倒的風險。
三、活動設計與安排:
先觀察失智症患者的表現,依據患者的狀況調整,以減少行為退縮、挫折感,維持自尊、促進正向行為。所以,在復健科職能治療常使用團體性質的活動來引導患者,如,促進認知功能的活動;促進情感功能的活動;促進感覺知覺功能的活動;促進社交溝通功能的活動;促進自我照顧功能的活動..等。物理治療方面則以健康促進領域;有氧運動;認知活動訓練;肢體活動;體適能活動為主。
四、衛教與支持
衛教家屬相關的活動技巧,在家中亦能維持一定的活動。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促進大腦認知功能,由專業治療師建議與引導勢必能幫助更多的失智症長輩與家屬,維持肢體活動,減緩退化。■

失智症治療藥物簡介

■ 藥劑科主任 何靜宜 藥師

臺灣目前65歲以上人口得失智症之機率約7-8%,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預估,105年全台總失智人口超過26萬人,120年全台總失智人口超過47萬人,140年全台總失智人口超過86萬人,可見台灣未來失智人口成長非常驚人,面對失智症所帶來的健康照護問題與對家庭、社會造成的衝擊,我們一定要及早準備,所以認識失智症相關使用藥物,為首要課題。
失智症是因腦部細胞的逐漸退化或缺損而造成患者認知功能及記憶力逐漸喪失的疾病。病人常會合併有行為與心理症狀,這些症狀包括躁動、妄想、幻覺、憂鬱、焦慮、攻擊、敵意、不合作、睡眠障礙與表情呆滯等。目前失智症的治療藥物可能可以延緩疾病的進行,但沒有辦法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透過藥物治療可以緩解上述失智症相關症狀,增進病人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失智症主要治療藥物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限用於DSM、ICD 或NINDS-ADRDA標準診斷為阿滋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之失智症病人,其作用是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常用藥物如下表。

2016-02-23_134857
另外,治療失智症合併症狀之藥物如下。一般優先選擇副作用少之藥品,從低劑量開始給藥,需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如抗膽鹼作用、嗜睡作用)可能會加重認知障礙,症狀改善時可依情況減藥或停藥。
抗精神病藥物:病人有幻覺、妄想、攻擊、敵意和不合作等症狀時使用,常見副作用有嗜睡、便秘、血壓降低、顫抖、身體或四肢僵硬等,如:思樂康(Seroquel,quetiapine)、理思必妥(Risperdal,risperidone)等。
抗焦慮/憂鬱劑:浮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心悸、出汗、胸痛或胸悶甚至是呼吸困難等,常見的副作用:頭痛、噁心、頭暈、平衡感差、嗜睡等,如百憂解(Prozac,fluoxetine)、樂福得(Zoloft,sertraline)、美舒鬱(Mesyrel,trazodone)、苯二氮平類(BZD)、三環抗憂鬱劑(TCA)等。
助眠劑:幫助睡眠,常見的副作用:頭昏、頭痛、胃腸不適、短暫失憶、夢遊等。如:苯二氮平類(BZD)與「非苯二氮平類」(non-BZD),如使蒂諾斯(Stilnox,zolpidem)、宜眠安(Imovane,zopiclone)。
帕金森藥物:緩解僵直、震顫和運動不良症狀。
其他輔助用藥,包括:β-blocker、抗癲癇藥物、血小板凝集藥物、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藥品、抗氧化劑等。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展望失智症治療的未來趨勢有抑制大腦內類澱粉斑、抑制神經細胞內神經纖維叢的形成與研發延緩阿茲海默氏症發生的藥物。在特效藥上市前,預防的工作重於疾病的治療,建議民眾多動腦、多運動、多食用蔬果、堅果類及魚類、使用橄欖油等不飽和油脂來烹調食物及多參與社交活動,積極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同時戒菸、戒酒,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及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