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已成往事 – 從情殺事件談兩性關係

文 · 埔里基督教醫院心理健康中心 臨床心理師 林淑鈴

「學長向學妹告白被拒,勒死學妹再焚屍」….
「….至少每兩天發生一件分手暴力新聞
至少每週發生一次分手殺害致死案
至少每隔一週發生情感糾紛而自殺的事件………」

根據婦女救援基金會針對20 07年1月至2008年6月統計,平均每個月至少有3件情殺案件;每個月就有一人因為情殺案件致死。更驚人的是5年來情殺案件足足成長3倍。可見,除了親密關係的維持,如何面對、處理感情被拒或分手也是現代人亟需修習的課題。

然而,從小性別歧視及性別刻板印象無所不在、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我們。當我們過著浪漫的七夕情人節,歌頌著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時,牛郎靠著偷織女衣服,讓織女不得不答應嫁給他的片段卻被選擇性地遺忘了。而類似白雪公主誤吃了毒蘋果、睡美人被女巫所害,靠王子前來拯救的橋段更是深植在多數人的心中。可見女生柔弱需靠男人保護、拯救的觀念中外皆然。

除了性別教育有待努力外,現代父母大都著重在孩子的課業與升學,忽略了教導孩子情緒管理及人際相處的重要性。台灣的父權思想、東方人對情感的壓抑加上性別的刻板印象及「兩人交往,你就是屬於我的」、「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等這類的愛情迷思是造成近年來情殺案件頻傳的原因。

「愛情」是以前大學生必修的三學分之一,但現今社會風氣相較以往開放,尤其網路的發達及資訊的易取得,孩子們容易獲取錯誤或不當的知識,性別教育更應從小做起。

孩子小時,可以引導孩子了解性別的多樣與差異性,建立平權的性別觀念;當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感到好奇時,鼓勵孩子參與社交或團體活動,從中學習男女互動禮儀,而非一味地禁止孩子與異性交往或避談戀愛的相關話題。此外,讓孩子學習認識、接納自己,建立對自己的自信及增加對挫折的忍受力,學習如何處理破裂的關係;當傾慕的對方不接受或拒絕自己的感情時不致於全盤否定自己。看重自己,不妄自菲薄;也能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遇到分手議題時,能有「愛你祙到,祝你幸福」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