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靈泉心聲 下的所有文章

面對老化 照顧與守護長者

宣教部 賴棟祺 牧師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有長輩和年長者,需要家人的關懷和支持。
少子化加上老年人口近年來急遽增加,台灣人口結構也產生變化。政府推動長照2.0計畫,使得社會對於照顧長輩的議題,更加重視與關切。
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我國已於82年成為高齡化社會,推估將於107年邁入高齡社會,11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最近預測數字顯示2025年以後,65歲以上人口,將達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老化領域專家史蒂芬.奧斯泰德寫了一本書《揭開老化之謎》「老化是生物上一個矛盾現象,只不過很少人懂得欣賞它,它是一個幾乎全體物種都有的現象…」。在高齡人口來臨時,陪伴和守護長輩成了重要的課題,長照機構能協助老年人快樂學習和成長,建立樂齡學習中心。 繼續閱讀

尊榮父母必蒙福

宣教部 魯學蕙 牧師

感謝上帝的恩典,過去十年來,醫院人資室很努力關心在經營員工親子間良好的互動關係。每年醫院都設有一特別的日子「成長的祝福」。凡家中上幼稚園、升小一、國一、高一、大一、研一的孩子,都帶來參加這美好的被祝福日子。當天會呈現家中寶貝的相片讓大家認識,作父母的與子女在全體掌聲中,一起走過拱門花圈,並一同上到講台領取院長所頒發的獎學金,在全體員工的祝福與上帝的祝禱中歡喜合照留作記念。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父母心中最大的喜樂! 繼續閱讀

埔基小教堂

■ 宣教部  林惠敏  牧師

埔基在大門口處有一座小教堂,教堂雖小,幾十年來一直是埔基人及病人靈性信仰的精神所在。
在物資缺乏的時代,埔基曾經有一座簡陋的竹管仔教堂,埔基護校在竹管仔教堂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竹管仔教堂於 1963 年遭颱風侵襲而倒塌。
當時埔基十分拮据,要興建教堂是困難的,曾是埔基院長徐賓諾( Mr. Bjarne Gislefoss )阿公,竭力向挪威的差會募款,仿造在故鄉的小教堂,給了埔基人一座新的小教堂。在民國五十年建造了目前的小教堂。
小教堂曾是埔基護校學生的加冠和畢業禮堂;也曾是每一位埔基的新進員工,必須先報到之處,而後才能進入埔基大家庭。 繼續閱讀

黃昏是美麗的 -長者的再教育

■ 宣教部 林惠敏 牧師

“人生八十才開始”! 長輩的晚年也可是美麗而多采多姿的。活到老學到老,快樂學習人人不覺老。:「白髮是榮耀的冠冕。」意思是說:在信仰上,一個人的老化過程,是美麗的,是榮耀且有智慧的過程。箴言十六章31節

知性學習
教會所舉辦的松年大學或社區大學的學習,可讓長輩加強認知學習:「人的確有無限的期望,因而驅使他不斷的尋求超越;超越重要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事。」松年大學可提供長者的再教育機會,長輩們透過再教育學習可參與社交活動,並有機會提供他們認識賞賜豐富生命的主宰上帝,藉由建立群體信仰。
參與義工
社團或機構義工的參與,長輩能擔任義工,一方面做有意義的事服務別人,另一方面能妥善安排閒暇時間。
埔基週三福音志工可稱為”千歲團志工”,80高齡長者仍然可以參與服務團體。更多學習參與社會關懷,服務人群,發揮生命潛能,勇於經營豐盛美麗生命。

團契生活
教會團契可提供長輩除良好人際互動外,還有靈性的成長學習,教會團契活動給於長輩同伴情感交流或激勵,讓長輩們能因此活的更有意義與尊嚴。對於失能的長輩,教會更應善用這些有能力的長輩,動員編制有能力的長者,加強探訪禱告,或電話問安與代禱。
教會是年長者最能參與的地方,享受敬拜、靈修祈禱、分享交誼、建立心靈的喜樂、確立永生盼望的地方。年老時珍惜從年輕延續而來的信仰,熱心參與團契生活。

善用資源
目前埔基長照教育大樓的建置規劃,將提供促進長輩身心靈尊嚴在地終老的學習環境,與完善的照護等服務;另善用社區所提供之活動或長照教育系統資源教育學習等,也是長輩們可以學習參與的資源。
有人說:「晚年是值得擁抱而深愛的,你若知道如何善用它,它就充滿喜樂;在人生下半場的時光是最甜美好的。」
願上帝賜福每一位長者,有強壯的身心靈,擁抱美麗的晚年,讓生命的夕陽,再度發出美麗光輝,照耀大地。

2017-06-20_124748

撒母耳的小外袍

■ 宣教部 林惠敏 牧師

「那時,撒母耳還是孩子,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他母親每年為他做一件小外袍,同著丈夫上來獻年祭的時候帶來給他。」撒母耳記二章18-19
人靠衣裝馬靠鞍;衣服有驅寒保暖功能外,會是一個人生活態度的表現,也是呈現個人獨特性的一種形式。而制服更是企業形象和職業的代表,意謂著紀律秩序、整齊劃一。醫院中各單位制服也是有其意義,如醫生的白大褂,有著醫者神聖使命象徵,便於病人認識並增加信任感,有助於醫病溝通。 繼續閱讀

一根趕牛棍

■ 宣教部 林惠敏 牧師

「…有亞拿的兒子珊迦,他用趕牛的棍子打死六百非利士人。他也救了以色列人。」士師記三章31
《士師記》第三章,只有一節經文記載士師珊迦,相信誰也記不得這位士師的名字,但上帝卻記得,把他名列士師當中。
珊迦作士師時,以色列人的敵人非利士人的勢力甚強盛,以色列人不堪其擾痛苦萬分,上帝揀選珊迦用趕牛的棍子當武器,英勇打死六百非利士人。
一根趕牛棍是平常不起眼的,但在士師珊迦手中,就成為偉大的武器。上帝使用“軟弱的東西”來完成大能的勝利。
用趕牛棍打死六百非利士人是不平常的武藝。珊迦所用的“趕牛的棍子”是一條長棍,一頭釘有尖銳的鐵釘,一邊是平滑的鐵片;尖端在耕地時用來趕牛,平滑的一端則用來清理農具。趕牛棍通常用來清潔耕地的犁,很適合代替矛來使用。今日在中東,人仍然用它趕牛。
以色列人在遭遇危難時,很容易把它當作武器來使用,珊迦就是用它殺敵。 雖然武器很奇怪,但是珊迦還是能夠善用這種罕見的武器來攻擊敵人。
我們是否也注意到我們身上也有熟悉的特殊能力呢?我們的「一根趕牛棍」在哪裡呢?
上帝常常通過少數幾個軟弱的人事物來,完成偉大的事情,這樣我們因著卑微,而更能榮耀我們的主,將一切勝利榮耀,單單歸功於上帝的大能和引導。使徒保羅教導,上帝所選擇和使用的人,常是世人以為愚拙、軟弱、卑賤,而且輕看的人。祂讓有智慧的和強壯的羞愧,「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9)
他是十九世紀被上帝所重用的牧者牧迪,一生旅行萬里,曾向一億餘人傳福音,親自為七十五萬罪人禱告。這位大佈道家,於一八七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在可容納七千人的溜冰場開佈道大會,當時整個會場塞滿了人,所以就嚴格要求,這是佈道會,是傳福音的,所以只准未信主的人進來,其餘的就不能入場。即使這樣,仍然有一、二萬人無法進場。
慕迪他只有小學學歷,十八歲曾因聖經不及格,無法加入教會。寫的講章錯字連篇,有一次去英國講道,有人嚴厲指正:「聽你講完道,整篇講道有18次文法不對。」牧迪答道:「我已經將我所會的全部用來榮耀上帝!」
我們的上帝使用一位願意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上帝卑微的人;只要我們肯將自己完完全全地擺上,即使是一根趕牛棍的能力,也必成就上帝偉大榮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