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智學堂—失智症服務

■ 愚人之友基金會  曾祥鳳  社工員

2015年,全球每3秒就有一位失智者產生。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對於疑似或輕度失智症者,這類介於健康型和完全失智之間的族群,提供專屬的健康促進的服務,早已是刻不容緩。9月,愚人之友基金會在埔里開始試辦「瑞智學堂」,與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合作下,瑞智學堂像選修科目一樣:有運動班、音樂班、藝術班、頭腦體操班、薪火相傳班(懷舊班)、舞蹈班等,每班約8~12位成員,因為有人數限制,能夠充分地和長輩保持互動、進行了解與建立關係。每週一次2小時,進行10~12次。每位長輩的情況不一樣,經過醫院醫師鑑定後,由基金會社工評估適合的班級進入瑞智學堂,做不同的健康促進活動。
小個子阿嬤失智了,卻是說話清楚且頭頭是道,常把大家唬得一愣一愣的。阿嬤在剛參加「瑞智學堂-體適能運動班」的時候,只要看見有「新來的」成員就莫名生氣,刻意挑剔、說負面的話。有時情緒一起就開始穿鑿附會地編起故事,誤認學堂是老鼠會。經過了解,阿嬤生命的經驗中,對於「新來的」會受寵,奪走她原有的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每當再有新成員,我們會藉由活動的設計去認識彼此,而不再強調與慎重地介紹。症狀的出現是提醒我們該注意和了解背後的原因,有機會進一步認識長輩。
學堂中的山洞伯,現在言語表達不是很好,行動需要拐杖,在學堂的運動班中卻是個球類活動的高手。我們從各類的運動設計,調整找出長輩擅長的、適合做的,將動作慢慢分解,並放慢速度。還有一位俏皮嬤,病症的關係讓她常常打瞌睡,當活動挑起她的興趣,還會來個即興表演呢!另一位蓮花嬤,有「日落症候群」的行為症狀,到了下午就說要回家。我們藉由和她建立關係、轉移注意力、讓長輩發揮和展現自己並給予鼓勵等的各種方法,讓她從嚴肅說變成笑著說要去辦事,或說女兒來接;到後期減少說要回去,甚至相當投入運動班,像拼冠軍一樣展現自己。
還有其他長輩,是在失智症篩檢中發現而後就醫的,或是從夾報看到資訊而致電詢問進入學堂,這就是失智症早期介入服務的一部份,越早發現失智,早做預防或健康促進,延緩退化。社區辦理失智衛教講座,並配合每年9月的國際失智月,辦理相關宣導活動。今年在埔里的5所小學做校園宣導,藉由故事繪本和動畫播映來認識失智症,學生反應熱烈且踴躍。對於失智者的家屬,也辦理團體活動,適時紓壓並給予支持服務。
在台灣的失智症服務有瑞智學堂、日間照顧中心、團體家屋、互助家庭等的服務;在荷蘭則有個失智症村,整村只有一個出入口,讓失智長輩和正常的人一樣能自主生活:失智夫妻可以在社區騎腳踏車,裡面有美容院、郵局、商店等。換作是自己,一定也會想住進這樣的社區。所以我們期望給失智症者的服務,不是針對他的病症,而是把他當作一位有尊嚴的人來提供所需。現在創造的服務,也是提供將來的我們一個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