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書劭
教育部第一期樂齡教育講師認證
彰化市社區大學社會企業工作坊講師
高齡學習在台灣發展迅速,2015年已成立313所「樂齡學習中心」,並補助103所大學院校施行「樂齡大學」,在量的快速增長中,中心自主規劃課程的創新設計將成為各「樂齡學習中心」成敗的重要關鍵因素。面對經濟發展的嚴峻與少子高齡化造成生產力下降的人口結構,世界各國都將高齡者的人力資源發展與應用視為施政重點,也漸成為台灣高齡學習課程方案規劃的重要單元。 1945年至1965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被認定為最富有的一代,更是當今台灣參與高齡學習的主體骨幹,筆者認為:學習從社會資本觀點建立及經營「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非常適合戰後嬰兒潮世代高齡學習者的人力資源發展課程規劃。
壹、戰後嬰兒潮世代高齡學習者的資本分析
一、財物資本:此世代被認定為最富有的一代,以平均退休年齡60.4歲計算,仍在富裕小康階段,財物資本可觀。
二、人力資本:此世代具備高等學歷及證照者已經很平常,即便不是,仍必然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人力資本是豐富的。
三、文化資本:台灣自古就是多元文化社會,此世代即便不隸屬主流文化,但親身經歷1949年前後外省族群的加入,又適逢1987年以來「新住民」的快速增加。事實上,這個世代可能不認同或敵視其他族群文化,但身處台灣經濟高成長期,文化上,他們是最懂得適應及妥協的世代。
四、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在內涵上包括了「規範」、「信任」與「人際網絡」。此世代在「規範」上是傳統的遵守者,無形的社會價值及倫理制約本就是他們生活的依循。但對有形的法令或近年網路世界的規矩則顯得陌生。「信任」指的是對人付出信任而非獲得他人信任,是高齡者普遍逐漸流失的社會資本內涵。在「人際網絡」上可分三種類型討論:
(1)黏著式(Bonding)人際網絡,是一種緊密親近的人際關係,如家人、親戚、密友等。高齡者在退休後會有所萎縮,但不至於劇變。
(2)架接式(Bridging)人際網絡,如同事、同行、社交網、朋友圈等橫向網狀的人際關係。多個研究指出這是高齡者社會資本萎縮最嚴重且影響生活品質最明顯的項目。
(3)連結式(Linking)人際網絡,如上司下屬,是一種垂直連結的人際關係,一般也因退休離開職場快速萎縮。
貳、戰後嬰兒潮世代高齡學習者建構「社會企業」的優勢與限制
「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這個世代不僅被稱為最富有的一代,也是對慈善團體進行捐贈的主力,更是台灣歷經二十多年社區營造後目前主要的掌舵者。把助人作為與發展在地化產業結合就是「社會企業」目的的實現,其優勢明顯可見。然而,台灣對「社會企業」規範未定,人事更迭後容易變質忘卻初衷。再者,高齡者不熟悉當今的網路行銷與電商運作,難以將在地化社區產業經由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發展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成功「社會企業」。
綜合上述,筆者提出相對應的學習內容規畫。
一、學習累積正向社會資本
從社會資本理論的課程中,對話領悟出對陌生人付出信任的重要與必要。
重新檢視自身的黏著式人際網絡,並予以增強。與同儕建立聯繫、加入展現正向能量的社團、與其他相關團體策略聯盟拓展架接式人際網絡。積極參與「社會企業」與「社會資本」相關論壇與座談,有助於發展必要的連結式人際網絡。
二、學習有形的新規範(約束力)
社會變遷快速,網路的發展更是飛快,只有不停學習新約束力規範,才能進退合宜與時俱進。
三、學習「社會企業」的內涵與各類型態
在我國未立法之前,有必要學習國內外「社會企業」發展的現狀與不同型態,比較福利國家與自由經濟國家對「社會企業」不同的規範及發展近況,藉此發展出嚮往的在地型態並分析其可行性。
四、學習如何成立及經營「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不能只憑熱情與理想創立,必須有方法保證能獲利又不質變,因之,必須學習資本面、組織面、業務面的設計。從高齡學習的角度來看,可以從興趣團體發展成自主學習團體進而成立社會企業,教學者或帶領人成為溝通者及資訊提供者。譬如,就資本面而言,是「作價」或「議價」便需要教學者或帶領人詳查法規並闡述其不同及影響,並進行知識管理成為知識分享的平台。
五、學習如何發展「社會企業」
(一)堅守成立初衷
一般企業在大量獲利後才成立基金會進行社會服務,即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bility),其最終目的仍在獲利。「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獲利雖屬必要,但非首要。以本文所指的學習取向為例,其發展應以創造就業機會為首要,才考慮分配的公平性,最後才是是否增加稅收。
(二)善用四大資本
財務資本保障運作順暢,人力資本確保品質無虞,文化資本促使服務親切,社會資本拓展市場範疇。
(三)啟動世代合作
「社會企業」要走出社區與地方必須借助網路,高齡學習者不必然要精通日新月異的網路行銷技巧,但必須付出「信任」,將非傳統行銷任務託付給年輕世代。這不僅不違背初衷,還能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獲利規模,進而實現全球在地化的宏大目標。
(四)深耕環保理念
「社會企業」必須是環保、尊重環境的,對水足跡與碳足跡的深入理解與學習是必要的。一個無害甚至有益於在地環境的「社會企業」必定受地方支持而建立永續發展的基石。
「扎根地方、接軌全球,成就他人、豐富自我」─ 代結語
台灣退休年齡年年降低,2015年平均僅60.4歲,在日本卻有超過700萬65歲以上高齡者仍在職場工作,提出可行的台灣高齡者人力資源發展方案是重要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是最富有的一代,是高齡學習的主骨幹,是主要的慈善捐助者,是當今社區營造的主要舵手,更是過去台灣社會資本的主要締造者。經由本文上述的學習規劃,建構社會資本觀點的在地「社會企業」是可行的。藉由付出信任、世代合作發展出「扎根地方、接軌全球」的企業亦非空談。透過企業制度創新設計避免質變,「成就他人、豐富自我」也能在永懷初衷下被實踐並永續發展。這樣的發展與實踐既是「正向老化」更是「人格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