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治療藥物簡介

■ 藥劑科主任 何靜宜 藥師

臺灣目前65歲以上人口得失智症之機率約7-8%,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預估,105年全台總失智人口超過26萬人,120年全台總失智人口超過47萬人,140年全台總失智人口超過86萬人,可見台灣未來失智人口成長非常驚人,面對失智症所帶來的健康照護問題與對家庭、社會造成的衝擊,我們一定要及早準備,所以認識失智症相關使用藥物,為首要課題。
失智症是因腦部細胞的逐漸退化或缺損而造成患者認知功能及記憶力逐漸喪失的疾病。病人常會合併有行為與心理症狀,這些症狀包括躁動、妄想、幻覺、憂鬱、焦慮、攻擊、敵意、不合作、睡眠障礙與表情呆滯等。目前失智症的治療藥物可能可以延緩疾病的進行,但沒有辦法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透過藥物治療可以緩解上述失智症相關症狀,增進病人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失智症主要治療藥物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限用於DSM、ICD 或NINDS-ADRDA標準診斷為阿滋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之失智症病人,其作用是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常用藥物如下表。

2016-02-23_134857
另外,治療失智症合併症狀之藥物如下。一般優先選擇副作用少之藥品,從低劑量開始給藥,需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如抗膽鹼作用、嗜睡作用)可能會加重認知障礙,症狀改善時可依情況減藥或停藥。
抗精神病藥物:病人有幻覺、妄想、攻擊、敵意和不合作等症狀時使用,常見副作用有嗜睡、便秘、血壓降低、顫抖、身體或四肢僵硬等,如:思樂康(Seroquel,quetiapine)、理思必妥(Risperdal,risperidone)等。
抗焦慮/憂鬱劑:浮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心悸、出汗、胸痛或胸悶甚至是呼吸困難等,常見的副作用:頭痛、噁心、頭暈、平衡感差、嗜睡等,如百憂解(Prozac,fluoxetine)、樂福得(Zoloft,sertraline)、美舒鬱(Mesyrel,trazodone)、苯二氮平類(BZD)、三環抗憂鬱劑(TCA)等。
助眠劑:幫助睡眠,常見的副作用:頭昏、頭痛、胃腸不適、短暫失憶、夢遊等。如:苯二氮平類(BZD)與「非苯二氮平類」(non-BZD),如使蒂諾斯(Stilnox,zolpidem)、宜眠安(Imovane,zopiclone)。
帕金森藥物:緩解僵直、震顫和運動不良症狀。
其他輔助用藥,包括:β-blocker、抗癲癇藥物、血小板凝集藥物、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藥品、抗氧化劑等。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展望失智症治療的未來趨勢有抑制大腦內類澱粉斑、抑制神經細胞內神經纖維叢的形成與研發延緩阿茲海默氏症發生的藥物。在特效藥上市前,預防的工作重於疾病的治療,建議民眾多動腦、多運動、多食用蔬果、堅果類及魚類、使用橄欖油等不飽和油脂來烹調食物及多參與社交活動,積極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同時戒菸、戒酒,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及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