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

●  骨科  謝旭滿  醫師

人們行走都是靠著下肢各關節與肌肉的協調,經大腦的控制及命令,作出適當的活動。隨著活動的大小與頻率,都有一定量的損耗。年青又健康的身體將會有適當的修補與代謝,很快又回復到最佳的功能。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與衰老,我們的下肢關節也同樣要面臨衰退的到來,以下就針對中壯年的膝關節,淺談一下它的變化與治療。
中壯年人所指為40至60歲之間的病患,膝關節炎泛指局部性的單一腔室及晚期的廣泛性多面的關節病變。包括了:(一)嚴重的半月軟骨退化;(二)韌帶組的不穩定性;(三)關節面的局部破損或掉落;(四)肢端縱軸異常或變形;(五)關節面傾斜。臨床診狀就是關節疼痛、外觀變形、活動度受限、及行動不便。膝部的退化性關節炎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
膝關節炎的致病因素包含了:(一) 基因遺傳,約40–60%;(二) 體質本身,如年長的、肥胖、女性、高骨密度者;(三) 生理機因,如關節受過損傷、職業中過度使用、肌力下降、韌帶鬆弛、關節軸心偏移。
膝退化性關節炎在X光檢查上也可見以下的變化:(一) 關節間隙變窄;(二) 關節面骨質硬化;(三) 部分可見局部骨空洞化;(四) 骨刺(贅骨) 。
針對中壯年人退化性膝關節炎之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包括了:改變日常生活的活動度及活動量;減輕體重;使用口服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 及止痛劑;關節注射-如玻尿酸,PRP;物理性復健治療如關節週邊肌肉強度訓練;或護具使用(護膝、鞋墊、鞋跟)減輕壓力點 。
外科手術治療之目的也是要減輕疼痛,讓病人有較好的生活條件,包括:經關節內視鏡作清創及治療;韌帶重健手術;切骨手術作縱軸重建;單腔性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
膝關節內視鏡手術包含了清洗、半月軟骨部份切除、膝關節滑膜局部切除、贅骨(骨刺)切除、游離體(軟骨破損之碎片)取出、軟骨磨平或熱效應治療。這些關節鏡手術可以延長膝關節的使用壽命及暫時性減緩疼痛。當然有較好的癒後在於單腔性的輕至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及其縱軸正常或比較接近正常的患者。對於嚴重的軟骨軟化癒後最不理想。併發症機率約7~31%,多是50歲以上。 膝關節內視鏡磨平手術,可以清除關節面的壞死骨片,讓有好血循的關節面曝露,血塊凝聚,慢慢形成新的纖維軟骨,減輕疼痛。若少於40 歲患者,磨平手術比只作清創者,其癒後比較高。
膝關節內視鏡手術併行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目的在於解除疼痛,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改善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但條件是對於輕至中度單腔性退化而肢軸正常者,經非手術治療失敗而有明顯症狀(giving-way)。小心要排除對側關節面已有大塊軟骨剝落,效果就不太理想。
縱軸重建切骨手術,其目的是解除疼痛,增加膝關節的功能性。其原理:經切骨重組,改變關節面的受力點,轉至較健康的一側,減少其磨損,以增加其使用期限,延緩退化的速度。其手術成功要訣在於小心選擇病人及要有熟練的手術技巧,正確的計算縱軸角度。手術計劃要考慮到高位性脛骨切骨術,遠端股骨切骨術,加上關節鏡清創手術,縱軸改變的外翻角度等等。其併發症包括:神經損傷(腓神經麻痺)、腔室症候群、血栓栓塞病症、關節僵硬。
單腔性人工膝關節置換術(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其優點:比切骨術有較高的成功率而且較少併發症;又比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TKA)能保留十字韌帶及多一點骨頭。單腔性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成功要訣:嚴瑾挑選病人附合適應症條件;熟練的手術技巧,更要小心每一個細節;人工關節的設計要更進步。此手術要排除肥胖症、嚴重變形、外翻且內側過度鬆弛、前十字韌帶缺損、廣泛性的膝關節炎、發炎中的滑膜炎。
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對於年長的患者,TKA能馬上解除疼痛、改進活動功能及矯正畸形。但對於年輕患者,很可能因人工關節的磨損或鬆脫而要接受多次關節再置換術。人工關節的設計、固定方法、手術技巧及病人的選擇,對癒後都有很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