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和肥胖

●  新陳代謝科  黃芳專  醫師

2017-08-23_123931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已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已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 偏高:≧150mg/dL,或已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以上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多個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且會造成死亡率的上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約2.5倍。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07 年台灣地區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20 歲 以上為 19.7%(男 20.3%,女 19.3%),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顯示這在國內是個嚴重的問題。
因此代謝症候群的概念被提出,作為提早預防的標的。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沒有特別的訣竅或捷徑,所有專家的建議一致,還是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從飲食控制、運動著手。
代謝症候群患者若合併體重過重,則需減重,設法使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5kg/m2,包括飲食控制及多運動,每天維持3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藉著調整生活型態減肥(減少熱量攝取、增加運動量),大多數人可於3-6個月內減輕原始體重的5-10%,對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就會有顯著的改善,並且健康生活品質也會有顯著的進步。
BMI>30 kg/m2或BMI>27 kg/m2的患者合併血壓、血糖或血脂異常任何一個危險因子等,也可以考慮減重藥物的使用,目前國內唯一合法的藥物羅氏鮮,可以降低食物中脂肪在腸道分解吸收,單純使用此藥物減重效果,根據2015美國內分泌協會減重藥物指引約內容顯示約為為一年減重2.9~3.4%左右,故仍需配合飲食運動,才有顯著效果。但仍有副作用如排便次數增加、忍不住的便意、油便或脂肪便、脹氣等。而國外另有合法減重藥物如高劑量的腸泌素,最多可以一年內減重5.8Kg,但目前國內只允許中低劑量腸泌素用來治療第二型糖尿病,還未允許減重用途。
但對於嚴重肥胖,例如BMI>35 kg/m2以上的患者,或BMI>30 kg/m2有合併血糖血壓血脂異常等危險因子時,這類患者在運動上因體重過重關係,不容易持續,且擔心膝蓋負擔等問題,另外還有食慾不容易控制等問題,變成飲食控制上很大的困難。因此針對這類重度肥胖的患者,在排除掉內分泌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庫欣氏症候群或藥物引起肥胖後,代謝減重手術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以下 古君平醫師便會針對這主題做很詳盡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