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年長者之牙科疾患與全身健康的關係

● 牙科  王光傑 醫師

「牙痛不是病」~諺語通常代表了普羅大眾的一般認知:牙齒問題,痛再去看就好了。但在牙科醫學來說,牙痛只是一個較為表面,顯性的症狀,並無法呈現牙齒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下,有越來越多的資訊提出牙齒與全身的/系統性的健康具有高度關聯性,尤其對於年長者來說,心血管,糖尿病,內分泌與免疫相關疾病發生的比例漸漸升高,如何保持口腔健康而非令其疾患影響全身的健康,是年長者牙科非常重要的課題。以下便舉出一些常見的口腔狀況討論之。
缺牙          缺牙,不管是一顆或一個區域(數顆),都可能會造成牙齒理想咬合的喪失,而根據研究,年長者的牙齒若少於20顆(正常為28顆),便會產生不自然咀嚼,長期下來,除了加速剩餘牙齒崩壞,連顳顎關節都會受影響。這道理如同一輛車子拔去一個輪子,只用剩下的三個輪子在拖,車子不但跑不好,久了傳動系統也會跟著出問題。然而臨床上,還是可以遇到靠僅剩的三五顆牙齒在吃東西的人,而通常這一類患者也已經伴隨臉部變形與下顎運動失常的現象。缺牙對於年長著的顯著影響主要是進食的困難,無法享受美食對任何人來說都會造成心理上負面的影響;而缺牙早成美觀的問題,更會影響患者的自信與社交活動意願(無法吃,不美觀,寧願不去參加聚餐/聚會)。
不適用的假牙      各樣的人工假牙都有其壽命,也應該定期回診做好保健檢查。不適用的假牙跟缺牙一樣,主要會造成咀嚼的問題,其次是美觀。而材質變質,保養不當的假牙,不管是活動式的,固定式的,或植牙,都會變成口腔內的感染源,因為細菌堆積之故。所以出現問題的假牙,應該儘快進行檢查與修正,而不堪使用的假牙,則應於仔細評估後,進行重做。
牙周病         牙周病的研究在這20年來隨著分子生物醫學的進步而有非常多新的發現。根據台灣的統計40歲以上超過八成的人都有牙周病的問題,不管是局部性或是全口性的。牙周病的某些致病菌對人體會造成嚴重的感染,如果老人家嗆入存在於口腔之牙周病箘,則有引起嚴重肺炎的機率。此外,有一些護理研究指出,安養機構若做好住民的口腔衛生照護,住民因感染而送醫的機率會有效降低。今天,牙周病不再被視為單一的口腔疾病,尤其是它與糖尿病的關聯: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會加重牙周病的發展,而牙周病也會使糖尿病更難以控制。再者,牙周病也被發現與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有關,其致病菌沿著血液感染途徑也有引發心內膜炎的可能。然而,牙周病若經過治療與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大部分人也能維持近乎正常的健康生活,這一點與糖尿病頗為相似。
蛀牙與未治療的牙根   蛀牙通常沒有明顯的感覺,直到牙齒會塞東西,或咀嚼會痛,都已經蛀得比較大洞,甚至影響到神經(牙髓)了。蛀牙引起的神經痛會影響正常生活作息(吃不好睡不好),有時吃止痛藥也難以緩解,藥效一過繼續痛,但當牙髓壞死,痛覺便減緩,這時候不少人以為牙痛好了,事實上卻是進入另一階段~蛀牙漸漸深入牙髓腔,當連根管治療都無法進行時,牙齒只能拔掉。臨床上常可以發現一些老人家口腔內留有不少沒治療過的牙根,這些殘留牙根平常沒事,但當老人家生病和身體虛弱,免疫開始失衡,未治療牙根的感染就會擴大,小則腫痛,大則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等必須住院等狀況。對年長者來說,口腔定期檢查可以防止並及早治療蛀牙的問題,而失去功能與無治療價值的牙根也應該於身體健康時儘早處理,免得引發嚴重併發症,造成患者與家屬更多的困擾。

近年來,牙科醫療進步,各式各樣的技術與產品被用來快速/有效的解決牙齒疾患與其相關問題。惟年長者的牙科醫療,仍著重於幾個重要的目的:
維持進食能力,促近營養獲取。
重建美觀,增加自信改善心情。
保持口腔清潔,減少感染與併發症的發生。
這些都可以透過家人或照護者的關心與幫助,每日確實執行口腔衛生工作(刷牙,假牙清潔,使用漱口水等…),以及定期回牙科醫療院所進行檢查與治療等方式來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