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埔基的日子

當我知道被指派主編104 年12 月的“埔基院訊”,而主題是“教會醫療”。我期望讀者在這聖誕歡樂的時節,離開憂喜參雜的過往,以喜樂的心「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迎接新的一年。今年六月我離開近海又近山的恆春半島,來到群山環繞的水沙漣。家人是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埔里基督教醫院要成為令人羨慕的教會醫院,“我在埔基的日子”這樣的意念常常浮現,我試著去發現一批特別的埔基人,最好是老中青三代都有,請他們訴說被呼召來到埔基服事的緣由。分享發生在他( 她) 們身上的故事。
我和他曾在”台灣尾”共事過,風聞過李醫師的慷慨與樂善好施,這回親眼見證他積極學習的生活態度,年歲越長生命歷程越精彩的影響著現代的埔基人。埔基還有個駐布吉那法索團隊,裡面有一個很棒的年輕人,他讓我見識到愛情和文化是可以相通的。他流暢的法語幫助埔基和布國建立了醫學遠距視訊會議。
“我在埔基的日子”只是個系列故事的開端,一件又一件的美事,希望帶給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感動。

謝志松 醫師

■ 家庭醫學科 李穎明 醫師

  2013 年10 月,我受神感召,以”從心所欲不踰矩”之齡,從美國來到埔里基督教醫院,從事傳福音的醫療服務。離開台灣已經十多年了,我為什麼會在埔里重操舊業?說起來還真有一些先兆與淵源,我相信是神的安排,因為我與埔基之間確有幾件機緣巧合之事發生,印證了“萬事互相效應,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的真理。(羅馬書 八: 28)
我選擇在埔基服事有兩個理由:(一)民國88 年,我已在屏東潮州開業耳鼻喉科快三十年,並且已準備好當年年底移居美國,這時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新聞報導:南投縣境災情慘重,埔基自身受創嚴重,還需擔負救人大任,呼籲各界人力財力與物力的支援,所以我便將診所內尚能使用的耳鼻喉科手術器械和消毒設備全部捐獻出去。當時的黃蔚院長不僅接受,還派來一輛專車運走。感謝主,就這樣解決了我不易處理的醫療器材問題,這是我第一次認識了埔基這家醫院。(二)這次回台的一年多以前,我參加台灣路加傳道會在台東知本舉行的退修會,閉幕餐會上,一位與我同桌的醫師遞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寫著 “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陳恒常醫師”。感謝主的巧安排,使我更面對面的見到了埔基的最高領導者。
此後,我從美國多次越洋電話與埔基聯繫約談,電子郵件往返溝通,以及證件的傳真,於是我千里迢迢,空中加陸路連續十八個小時,來到台灣埔里,並且立即自告奮勇,向院方要求到偏遠山區醫療服務。所以我一開始便能上山,到仁愛鄉山地部落巡迴醫療,範圍包括力發(馬烈巴)和武界兩處醫療站,並深入華岡、榮興、萬豐、紅香等小村落。每週兩趟來回於埔里與山區之間,每次力行(馬烈巴)一趟,單程就需要三小時,專車行駛其間,山路蜿蜒數十公里,既崎嶇又狹窄,大多靠山壁,臨懸崖,偶有落石阻路,更是險象環生。聽說以前有醫師上山第一天就沿途嘔吐,不得不放棄,幸好我沒有暈車的毛病。到了目的地,已近黃昏,必須在力行(力發醫療站)住宿兩個晚上,白天搭巡迴專車到更偏遠的小村做看診服務。至於武界醫療站離開埔里較近,早上從埔基出發,當天傍晚便能回到埔里。
就這樣,我在埔基經歷了三個月的山地醫療生活,滿足了我在偏遠地區行醫的心願,同時也間接的做了傳福音的工作。然後我回到埔基院內的家醫科服務。這時我又發現一件奇妙的事:當年我在高雄唸高中時,為我做扁桃腺開刀的耳鼻喉科開業醫趙榮通醫師,就是埔基前任院長趙文崇的父親,我也把這件事算做我與埔基的緣份之一。
來到家醫科工作一開始,因為水里基督診所(水基)的黃醫師要出國一個月,院方便派我去水基代診,以後每遇黃醫師不能來診,都由我去代理。後來院方就正式安排我每週一天(星期五)在水基家醫科看診。由於我的耳鼻喉專科背景,之前院方已先安排我在埔基耳鼻喉科看門診,每週一次。不過我在埔基的醫療工作,大部份時間還是用在外科病房,這是院方特地為我規劃的項目,既可幫助外科醫療人力的不足,了解臨床外科與住院醫療的工作,又可學習我對開刀病人照顧的新知識,更可增進醫師與病人間的互動關係,一舉數得,何樂不為?前面提過,我來台灣的主要目的是醫療宣教,所以我利用很多時間參與教會活動,聖經研習和宣教傳福音的工作。除了每週愛蘭教會主日禮拜,每兩週員工大禮拜必定參加外,我個人加入院內每隔週一晚上的醫師禱告會(在阿公阿嬤家)和傍晚的杏林團契(在七樓望堂),每週三下班後的內外科病房唱詩隊,每週六清晨的基甸會晨禱(在眼科門診),以及每週一二五早晨的晨更(在小禮拜堂)。另外院外參加了每週一下午(後改每週二下午)在懷恩殘障福利中心的唱詩禱告會,每週二上午與救世軍魚池支隊島傳道一起下鄉,到窮戶病家的家中去探訪,關心病情,提供衛教及傳達福音。每週三上午的日文讀經班和每週五上午的英文研經班,上課地點就在救世軍埔里支隊辦公室。還有參加每週三晚上蒙愛教會巴拿巴小組的家庭禮拜(輪流在各會員家裡)。
當然,台灣兩大基督教機構:台灣基督徒醫學會(TCMA)和路加傳道會(CCMM)所舉辦的年度大會或退修會,我必定報名參加。通常是兩天一夜,最後半天還有舉辦地的景點半日遊。最有意義而值得回憶的是:我有幸恭逢其盛,參加了兩次海外義診宣教活動。去年四月,由蕭牧師帶隊到中國四川南充市,與當地愛鄰醫院合作,相處一星期下鄉義診,傳播福音。 八月份又隨台灣基督徒醫學會(TCMA)海外義診團去中國雲南麗江,以一個禮拜時間作醫療宣教。這兩趟大陸之行,不僅見識了中國邊疆民族的風俗文化,欣賞了美麗的湖光山色,同時又向他們傳揚了福音,這是神賜之恩典,成就了我【醫療宣教】的至高目標,我當感恩,繼續為主作工。■

■ needs 媒體傳播中心執行長 宋聖陽

  雖然,身為一名新聞工作從業人員,在過去將近三十年的記者生涯中,為了工作上的需要,腳踪幾乎踏遍了全球各地,也曾經創下連續三年,每年飛行旅程超過十五萬哩的紀錄。但我從沒想過,在我年屆花甲之時,我的人生中,上帝置入了一段絕對的意外之旅。那個地方,是我十五年前,因為當時一次空前的災難,而走訪過的一個美景天成的所在,那裡的民風,對我們這種從小就在都會裡長大的人而言,從來都是欣賞與品味「什麼是人生」的對象– 恬靜、閒逸而且充滿了思古之幽情,這個地方,就是「埔里」!
和埔里搭上線,肇因於和埔基的結盟。三年前,當陳院長從台北馬偕隻身上任時,我所隸屬的機構「needs 媒體傳播中心」為了回應陳院長的誠邀,到埔基協助建立了大眾傳播機制,並且代為規劃、甚而是執行一些與媒體相關的事務,並且重點性的支援全院性質活動的舉辦……
這個計畫,使我一頭就栽入了交錯著不同文化特色的山城小鎮。起初的一、兩個月中,新奇與熱切的心,讓我毫無自覺自己身處何方,不論生活的節奏、任事的步調、與人溝通的模式,都還完全與自己習慣的台北一樣,以致和絕大部份接觸人與事的對象,普遍形成了一種「有溝沒有通,有聽沒有懂」的怪異對應關係。彷彿彼此之間,都非常有形的在維持對對方的尊重,但本質上,卻是儘量在將就彼此行事標準上的差異,只是為了必須在一起共同服事……
日子久了,異中求同的熱度不再,漸漸地成了風格上的壁壘,我頓時發現,在這個環境中,做人比做事困難多了!似乎要做「好」一件事,為要換來大家的高興,比要做「對」一件事來得迫切。你很難想像,行走在青山綠水、鮮花香草的步道上,心中的焦躁,使自己完全無視於周遭人人皆追求的佳境美地。不到半年的時間,原本一上國六就心曠神怡的舒暢,居然成了想到埔里的種種就頭痛的難以成眠……
我在禱告中,用抱怨的口氣,向上帝請求,求祂幫我解開身上的重擔,最好,別再去埔里了!我跟上帝說,沒有人不能被替代的,你就放了我吧!我已經不再年少,身心都不再堅強如昔,祢能施恩讓我得見祢的體恤嗎?但是,苦情依舊,上帝絲毫不回應我的哭求;同時,日子也就在這個求問的拉鋸間,一天一天地過去……
到我差不多快要麻木的時候,距今約半年前的某一天,上帝突然在禱告中問我:
「來埔基參與服事,當初是你自己同意的嗎?」
「在禱告中你說,面對埔基曾經的付出,令你感動不已,這是真的嗎?」
「你多次在我在我面前明志,說要唯獨服事我,不再看重世界的名利,我能相信嗎?」這些問題,像鐵鎚一樣的重重打在我的胸口!活到六十歲,做了一輩子的記者,自認為很難有讓我真正無法招架的問題,但是這一刻,我張口結舌的無言以對,不自覺的淚水盈眶,頓時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言不由衷;如果我發現別人是這樣對我,我早就掉頭而去了,但是,上帝卻……
服事,對一個基督徒而言,毋寧說是一項權利,原本屬於上帝的工作,沒有必然要有「人」參與,但為何要呼召人的加入呢?無非是要給你一個可以被祂祝福的機會,至少我是這樣看。但如果人的眼睛看到的是自己的處境,那麼,你到底是在為誰付出呢?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利益?當你在乎這一切超過認知這是上帝的恩賜時,屬於祂的一切,包括:能力、成就、感覺…等等,就馬上回到了人的標準上,這時,有誰還能真正的釋然與快樂呢?因為人性中一切的患得患失,一夕間就成了你行事為人的標準,也成了你對上帝所賞賜的一切視而不見的魔咒!
這個重要的提醒,改變了我對在埔基服事的觀點。我忽然間感覺到,有上帝陪著我一起工作,使人的眼光不再敏感於差異,也不再執著於標準,「做你平安的事,上帝為結果負責!」
如今,埔里美景依舊,埔基的風格如常;所不同的,是一顆被上帝撫摸過的心靈;這看似像是委屈求全的發展,在我,卻是像被釋放的喜樂。再次,一上國六,神清氣爽的微風撲面而來,看著路標上的地名,我忽然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溫暖,心中暗忖著,在未來的某一天,我一定會告訴別人:「埔里,是我重新得力的地方!」■

■ 布國專案 陳思衛

  傍晚,下起雨來,我撐起雨傘,走到埔里鎮上的一間拉麵店。大雨,雖不減車流,卻使人安靜下來:居民從窗外探出頭來,觀看雨勢,路上行人少,只有車呼嘯而過的聲音。我安安靜靜地走在路上,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平靜。來埔基的日子,心裡飽含著這樣的平靜,像台灣夏日的藍天,與樹下的微風,明澈而暢快。
每日,從慕恩樓宿舍6 點多起床,看著窗外綿延的山脈,想到一日以小禮拜堂的簡單敬拜開始,就感到滿足而起勁。五十多年前蓋好的小禮拜堂,24 小時都不關門;每天早上7 點半,與幾位牧師和醫師聚會,人數雖不到7 人,簡單的教堂,簡易的詩歌,簡短的讀經,發自內心的分享。神的兒女,在祂的殿堂中,不分職分,敞開心胸分享,我感到如此滿足而感恩。
早晨的聚會,遇見朱醫師和李醫師,他們都是老基督徒,在埔基待了十幾二十年,印裔海嘯、四川地震,以及每年度的義診,都不缺席。早上聚會後,朱醫師邀我晚上到杏林團契。
埔基醫院後方有一條小徑,小徑通往一棟白色的平房,平房在夜裡昏暗,不怎麼起眼。起初我早先到,屋裡還沒點燈,正焦急找錯門口處時,回頭望見門口透出溫暖的黃光,我走進門前,被門裡的景象吸引住了:燈光下鋪著五彩碎布的傢俱、紅磚砌的壁爐、深褐色的木質地板、牆上的黑森林咕咕鐘、古老的風琴、老舊的相片─朱醫師的聲音從屋裡的廚房傳來,才打斷我的思緒─小屋是埔基的創辦人,兩位挪
威宣教士徐賓諾和紀歐惠的家( 埔基人稱他們為阿公阿嬤)。
在這屋裡,我的思緒像玻璃罩裡的貓頭鷹標本,與這悶滿故事的房子,凝結在時光中的某一點。我踱著步,細數老照片的時光,聞著木地板的霉味,撫摸著椅子上披掛、印著北歐風車的椅墊,直到我拉開嘎嘎作響的木窗,才把我拉回現實。然而,現實,現實回不來了,阿公、阿嬤回到挪威後,阿嬤在6 年前去世了,阿公也已屆耄耋,這房子的主人回不來了。
今晚,牧師與我們分享她在布吉納法索的醫院帶領當地醫療人員認識基督信仰,努力建造小組團契的服事。我一邊聽,邊想起過去幾個月準備應徵這一份工作所投注的期待,所寄予的盼望,如今,在這昏黃溫暖的小屋,是誰在與我說話,是誰在告訴我什麼?
埔基,是挪威、德國、美國等宣教士偕同台灣的基督徒醫師共同開創的,彰基、東基、嘉基、屏基亦是。過去,神帶領這些外國宣教士來台灣,他們或許並不知道自己能為這寶島帶來什麼,但他們個個都是愛的實踐者,將一生奉獻給台灣,甚至連他們的下一代,如彰基蘭大衛醫師,是第二代神國的耕耘者。如今,這些基督教醫院,是否還延續著這些基督價值?我們是否真正愛人如己,走遍各城各鄉醫治病人,傳揚福音,盡心、盡力、盡意、盡性服事神和他人?我們是否像耶穌一樣的捨己?台灣不缺乏醫院,但以基督為中心設立的醫院,若失去基督的價值,即便設備再新穎、院區再遼闊,救的依舊只是人的身體,而忽略的心與靈的需要。
小屋的燈歇了,在群山裡沉睡,然而今夜的蠟燭飽含著幽微的光芒,照向遠方。■

■ 宣教部 王昭榮 牧師

  筆者在埔基服務的日子分為三段,為甚麼呢?因為離開過二次,第三次回來,不知道還會發生哪些事?還會服事多久?還會領受多少恩典……?

加護病房護理師
從彰基的加護病房離職來到埔基應徵,然後依然在加護病房從事護理的工作。會離開彰化是因為老家在埔里,一方面住家裡可以照顧漸漸年長的父母,另一方面是打算結婚後住家裡的房子,可省一些房租支出。當然,埔基的工作環境不錯,也是選擇回來的原因之一。
然而工作一年遇到了九二一大地震,房子全倒媽媽走了,幸而在醫院、親友和許多機構與善心人士幫助下,渡過了難關。但那一陣子常有餘震,生活不穩定且心裡籠罩著恐懼感,所以就暫時離開了埔里。

內科醫師助理
在台中打拼了近一年,還是喜歡埔里這塊土地與埔基的工作氣氛,所以回來詢問有無哪些工作職缺?埔基的同事說內科醫師助理缺人,可以來詢問看看( 現在稱為專科護理師)。感謝埔基給我再一次服務的機會,這三年半讓我對醫療有更深的認識,也更深地服務病人及家屬的需要。
當筆者更深地照護病人身體的健康,就發現疾病問題光是治標是不夠的。一個人會生病,往往是內心出了問題,進而產生身體的毛病。若根本的問題不解決,治療的過程就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而且不管身體有病沒病,到了最後階段,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要面對死亡的課題,那是世上的學問及醫學無法完全解決的難題。並在那段期間,醫院院牧部的主任林傳道給筆者和太太很好的基督教信仰教育。因此,個人便想轉換跑道,從基督信仰層面來服務大家。
但神職人員的工作非常特殊,所以在禱告, 神的印證同意之後( 上帝醫治筆者聲帶的疾患),個人才敢做這麼大的嘗試與轉變。

宣教部神職人員
就讀神學院三年,期間筆者常常禱告,畢業後要到哪裡服事?哪裡是 神認為適合我們家的服事場所?而 神有二至三次清楚的回應是埔基,故筆者就寄履歷表應徵院牧部傳道一職( 現在單位名稱改為宣教部)。果然在 神的應許與幫助下,順利通過考核,個人又一次經驗到 神奇妙的權能!
以前照護病人身體的健康;現在是關懷員工和病人心靈的健康;以前接觸的人少,照護深入;現在接觸的人多,層面較廣。以前協助病患病程中間的階段;現在有時還要協助病患病程的後段,亦即幫忙處理告別禮拜。這八年多來,學習很多、收穫很多、成長很多、恩典也很多。
在宣教部的工作不僅關懷員工、探訪病人、參加各種基督教醫院協會活動,還協助以便以謝教會服事一年、星期天禮拜協助阿尼色弗兒童之家約一年。並完成了暨南大學EMBA 碩士班的學業,通過按牧條件,從傳道師升為牧師。
回想在埔基這三段日子,除了用上帝所賜給我的天分服務人,祂還賜我幸福美滿的家庭、碩士學歷、晉升為牧師,這都是料想不到的恩典!?雖然通常我們不能親眼見到上帝,但筆者藉著在埔基生命旅程的回顧,或讀者自己生命的回顧,一定可以體會到祂施恩的手從未離開,祂所賜的比我們想要的更好、更美!
不曉得筆者第三次在埔基的日子會待多久?不管是服事到退休,或是幾年,想想過去,上帝沒讓筆者失望。相信讀者們也是如此,若願意信靠祂、行事為人正直、讓祂帶領,祂一定會帶給我們極大的盼望與恩典!■

■ 教學研究部 田遠梅

  溽暑正午。帶著一顆好奇的心,爬上斜坡,走進醫院大廳,除了感覺冷氣的舒爽外,更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一整排穿著粉紅色制服的護理人員,正坐在大廳的椅子,精神抖擻的唱著聖歌( 後來才知道那是門診同工在為員工大禮拜獻唱作準備)。接著又看到一位穿著白袍、笑容滿面的醫師,對著民眾點頭致意「哇!這家醫院的醫師、護士都這麼和藹可親、有精神嗎?」那是面試的日子,埔基讓我翻開了美好的一頁。
在埔基的二千多個日子裏,因工作職責接觸到很多的醫學圖書,雖然專業醫護領域的知識我無法吸收,但在醫學人文、倫理、法規等範疇,從中學習到很多讓人溫暖的小故事。閱讀的力量是無限的,除了紙製的圖書外,其實每一位同工都是一本書,一本本內容豐富、引人入境的書;有人是令人神經緊繃的驚悚推理小說、科幻小說;有人是讓人閒適舒緩的清新小品文、旅遊雜記;更有人是使人想一直參考的百科全書。每本書都牽動著心情,有歡笑、沮喪、不安與感動。
同樣的,在舉辦週六臨床醫學研討會課程時,從主講者的風範、口條、段落安排、臨場反應…等,也是如同閱讀一本本的3D 立體圖書,驚險刺激。
參加社團活動、志工服務也讓我有不同的收穫:參加埔基詩班,在古意盎然的小教堂練唱,除了可以領略到上帝的恩典,也可舒發心情;而各式的志工服務:與長照募款小組同工在日月潭募款、中醫科端午節作香包玩遊戲的社區活動、在一樓活動櫃台服務民眾同工…等,更有不同的滋味。
我在閱讀人,閱讀他們的人生經歷,同時也豐富自己的思維廣度與深度。
箴言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上帝的話語除了記載在聖經內,祂也會透過身邊的人、事、物來告訴我一些事。祈求上帝能賜我智慧,明白祂的話語,滲透祂的啟示。■

■ 宣教部 林惠敏 牧師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 詩篇118:24)
在埔基的日子是上帝所量訂的,歡喜領受上帝所訂做的每一天。
在埔基的日子,不知不覺已過幾個年頭了。喜歡簡單生活的自己羨慕過清教徒的生活;清教徒深知,今生的每一刻都活在永恆的蔭下,因此深深感到,在地上的每分每秒都必須完全為主而活。
在埔基的日子簡單而充實美好。在埔基用心工作,用心回饋,每分每秒也用力為主而活。自己經過的日子好似只有兩個主要生活畫面。回家休息為了明天更好的埔基補充能量,以埔基而居,以埔基為家,以埔基為業,以埔基為樂,以埔基為榮。
多馬‧ 曼頓(Thomas Manton)曾說:「每個受造物都是神的僕人,各從其職來榮耀神。」清教徒的工作倫理:「在你的呼召上勤奮努力…;喜樂地用你手所作的工來服事神,那麼你的工作,就等於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屬靈操練上。這必蒙神悅納。」
祝福在埔基的每個日子,讓我們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為主而活。
在埔基的日子,也是充滿感恩的日子,謝謝埔基讓我有服侍您們的機會。謝謝每一位我所親愛的同工們,讓我有機會與您們同工,享受彼此團契生活的每一天。
在埔基的日子除了感恩還是感恩,日日有您們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