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甚麼讓旅美逾三十年的婦產科醫師回國?─ 專訪一般內科 汪海波 醫師

20150909  哇!是甚麼讓在美國紐約工作逾三十年的婦產科醫師回國?收到通知寫說旅外多年的汪海波醫師即將到職埔基時,我的桌上諷刺地躺著的雜誌頭條是「還有下一個二十年嗎?」上面寫到一種光景 — 我們的醫療服務享譽國際,但沒有先進國家敢跟進。的確,公共政策往往是「一體兩面」,到底是如同某位急重症科別的醫界大老所言「健保窮到( 不見醫護) 只剩下錢」,或者是如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所言「給付低是要為全民省錢」呢?

在你我周圍,不難發現,大約四十年前,許多台灣醫學院一畢業就前往美國的醫師,這是因為一九七○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開放外籍醫師移民,他們大多已年屆退休,很多過著「天天打高爾夫球」的愜意人生,然而,汪海波醫師卻是特例。

汪醫師在國防醫學院畢業後,陸續在金門的醫療單位、海軍總醫院、台北榮總服務,也獲得心臟專科、與內科專科醫師的證書,直到73 年時,拿到了從總統手中頒發的忠勤勳章、與總司令所頒發的海風獎章後即赴美;我聯想到60 年代台灣的整體水準與現在相去甚遠,夾雜著「國際孤兒」的外交處境與「一卡皮箱走天下」的打拼精神,我問「台灣人那時生活在紐約,還好嗎?」 他輕描淡寫地說「實在很辛苦」,做甚麼事都要花不少錢。

在他的努力下,到了87 年,汪醫師獲得美國婦產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學院院士(FACDG),同時任職紐約信義醫院、瑪摩尼醫院擔任臨床教學主治醫師,他說,瑪摩尼醫院算是紐約州最大的產科醫院,「全院一年接生8000 個小嬰兒」( 台灣的醫學中心級的醫院一年大約接生達2000 多個),「因為醫院座落於猶太人區,猶太人小孩生十個也不算稀奇喔」,汪醫師解釋。

我直言「台美的兩地醫療生態大不同,為什麼回到台灣?」他說,「確實是很不一樣的」,「我想用我的餘生來做有意義的事情。我65 歲退休,兒子也大了,想起了馬偕博士名言『寧可燒盡、不願鏽壞』」;退休的汪醫師想起了30年來都有訂閱的路加傳道會的刊物,又與埔基的院長、許多醫師都是昔時老友, 「我來埔基,是非常快樂的」。

很多人都說,健保二十年下的台灣醫療大環境中,熱血醫護也必需要「柴火」才以為繼,然而,每個時代的課題或有不同,但濟世之心卻是杏林界不變的鄉愁。

※ 汪海波醫師學經歷小檔案:

  • 國防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 前海軍總醫院內科、心臟科主治醫師
  • 前紐約市立醫院內科、婦產科主治醫師
  • 前紐約市牙買加/ 下城/ 瑪摩尼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 本院一般內科醫師

※ 門診時間:

  • 埔里基督教醫院:每週五上午
  • 水里社區基督聯合診所:每週二下午、每周五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