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密技

出.缺血型中風談了這麼多,到底中風、心肌梗塞、下肢血管阻塞的區別是什麼?又會有哪些症狀呢?
孫醫師說,中風其實是一個比較籠統的名詞,各個部位都有可能中風的,因為中風是血管被血塊或動脈硬化的斑塊塞住,所以可能有腦中風、眼中風、下肢中風、腸胃道中風等等。

心肌梗塞代表的是心臟周圍的冠狀動脈被堵塞住,所以心臟的肌肉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及養份,可能導致心肌壞死。但是只要有血管的地方就有可能堵塞,所以這是全身性的問題。不過中風與心肌梗塞相比,可能中風會影響比較大,因為會有失能的問題,失能之後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負擔都很重,不但個人無法工作,還需要別人來照顧。

血管「腦中風」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說話大舌頭、手腳莫名其妙的麻、臉偏一邊等等,當發現跟平常不太一樣時,就要趕快送醫院,是比較明智的方式。腦中風主要分為兩種
類型,一種是因腦內血管阻塞所致,稱為栓塞型(或缺血型)中風;另一種是因腦內出血而造成的,也就是血管破裂,血流到腦內,稱為出血型中風。通常栓塞型腦中風的發生率是出血型中風的4倍,但目前已有藥物可治療,死亡率反而比出血型中風的死亡率還要低。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發生中風後一個月內的死亡率,栓塞型中風為5%、出血型中風為20%;一年內的死亡率,栓塞型中風為10%到15%、出血型中風則高達20%到30%。出血型腦中風的成因,十之八九都是因為血壓飆升、血管破裂所致,而國內高血壓的好發族群是的青壯年人口,因此出血型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通常也在這個族群。

栓塞型中風多半是肇因於血管硬化所致,而血管硬化通常以6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比率較高。

搶救中風黃金口訣

搶救中風是在和時間賽跑,國民健康局和台灣腦中風學會近來大力推動「F AST」口訣,
教導民眾快速辨識中風的4大症狀,4個步驟如下:

另一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又俗稱小中風,是一種輕微的缺血性中風,主因是腦部短暫缺血,發作時會有短暫性單側手腳麻痺、無力、說話不清的現象。由於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最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就會恢復,因此很容易被民眾忽略,但可能反覆出現,若沒有好好做進一步檢查,接受適當治療,就很可能會發生嚴重性的中風。依據國民健康署的委託研究顯示,有將近10%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在七天內會發生中風,因此,國民健康署也呼籲民眾一旦察覺自己發生小中風時,必須立即接受檢查和診療,千萬不能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