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基長期照護的特質 -維護長輩的尊嚴

■ 愚人之友基金會董事長  趙文崇  醫師

「在白髮的人面前你們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利未記十九:32)

有人問我,你們的長期照護為什麼說是服侍善工而不是服事善工。我的回答是:按照當初接受北歐挪威長照的設計,我們對長輩照護的核心精神是(Diakonia)服侍,不是只有(Serve)服事。是如同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替學生們洗腳的服侍。這根基於埔基的院訓「愛鄰如己」。整個精神貫徹到所屬機構,從醫療,宣道一直到社會服務都是一貫的。在地終老,我們都知道,大家都在談。但長照的最高體現更在於使我們的長輩能在地尊嚴終老。這是埔基推展社區長照很重要的特色與目標。也是「服侍」與「服事」的不同的地方。
人的最後10年要如小孩一般,受家庭社會的照顧。但長輩們的需求特質和小孩不一樣。小孩是不會,不知道,要學,要教,要訓練;好讓他們日後進入社會時增能,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更臻理想;但我們的長輩是逐漸要交棒,要逐漸退出家庭,社會的責任,是逐漸失能,並非不能。這過程我們要支持維護,必要時協助補足而已。但在那最後時刻到來之前,要儘量讓長輩維持尊嚴的生活。因為他們配得我們如此做。
我們尊敬我們自己的長輩,因為在他們年輕的時刻貢獻他們的心力在我們的家庭及親人。我們愛護他,我們尊敬他,也為什麼我們華人所緬懷長輩們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在家終老的景況稱為善終。因為在家終老,有自然存在的尊嚴元素在裡面。這是在機構,請外勞,或遠赴他鄉所無法蘊育的終老環境。
WHO對健康的定義(1948),每一個人身、心、社會性的欲求的平衡滿足,一樣適用於我們長輩的身上。長輩的溝通表達能力會逐漸弱化,並不表示他不懂、不知道、不喜歡,不關心。參與的體能日漸不足,對環境變化的覺察,雖不像以前敏銳,但是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人情世故,是非對錯,有時卻比年輕人更清楚。他們可能大部分選擇不反應,並不表示他們不關心。不讓他們知道環境發生甚麼事情,有時反而使他們更畏縮失能;社會性有時是需要一點時間去建立,讓長輩們去醞釀、思考、如何表達,做決定,隔一會兒才會反應,才讓你知道他的想法。有時你會驚訝他們的真知灼見。我們常向員工們強調,對長輩的照護不只是照顧長輩們身體健康,吃喝拉撒生活無慮而已,更要顧及心靈的充實與舒坦。在這領域基金會對於長輩的照護有獨特的細緻與技巧。聖經告訴我們:雖然體力漸衰,但心靈卻日新。我們要把握!
團體的活動,我們會告訴他,對他參與的期待;一點鼓勵,一點邀請,一點堅持,但決定權還是在他,不會勉強。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的內心如何想,我們可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去發掘他是否快樂?

  1. 多一點互動表達的時間
  2. 長輩比較有笑容
  3. 喜歡參與一些活動
  4. 開始會注意其他長輩發生的大小事
  5. 開始會分享他的過去的事蹟
  6. 會開自己的玩笑
  7. 會公開之前自己的糗事
  8. 會安慰別人

照顧長輩和照顧小孩一樣,長輩們也有七情六慾,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的言行。有些照服員把一些長輩彼此的互動,當成笑話在鄰里傳講,這不妥。我們不會把我們自己家裡的長輩在逐漸失能時的舉止,拿到街鄰巷尾去當笑話宣揚不是嗎? 我們要不遺餘力維護長輩的尊嚴:

  1. 不可為一些小事羞辱我們的長輩
  2. 不會去改變他們一些不同的習慣
  3. 尊重他們不一樣的價值觀
  4. 體會他們一些對事物不同的看法
  5. 不加給他環境維護清潔等的責任
  6. 給予他們參與維護團體的光榮
  7. 感激他們持續關懷社會的動機
  8. 不在人前人後談論他的糗事
  9. 提醒別人他曾經做出對鄰里社會有助益的事蹟

在長輩的人生末段,他們有需求,我們有責任。我們只是配角,他們才是主角;他們仍是自己生命的主導者,我們是協助者。不可把長輩當成小孩來訓練;也不要把長輩看作無能者。我們希望在長輩終老的過程中,大家都能盡力維護他們的尊嚴。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