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 那就更裡面了!─ 專訪外科主治醫師 謝志松 醫師

■ 文.大傳中心

一接到人資室提供的新進醫師簡歷時,迅速地看了一眼,老實說,對於這位來自評價名列前茅地醫學中心級大醫院逾二十年的資深主治醫師,並且是「小兒外科」,心中暗暗驚訝,相當好奇;後來一連串的接觸過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還記得這則新聞嗎?有一八歲女童與父親到鐵板燒店吃牛排,幾小時後,突然腹痛送醫,兩天內不治死亡;解剖後,初步發現有腸扭轉的情況。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聽到「我的寶貝有疝氣,這麼小就開刀,會不會就死掉了?!醫師你一定要小心!」「我
的寶寶的陰道肛門尿道怎麼都長成一個了!醫師求求你一定要讓她活下去!」「醫師,
我的寶寶都睡同一側,坐著時也都只轉同一邊,而且脖子裡還長了顆瘤,還有救嗎?」而上述一切,這就是小兒外科醫師常面臨的光景,平時,我們會分「大」、「小」手術,但是,對於爸爸媽媽來說,大概所有在孩子身上的手術都可是「大手術」,當然地,就對醫師的「醫術好不好」格外要求。
而不在醫界不會瞭解的是 –「小兒外科醫師」瀕臨絕種。為什麼?因為「集所有不利條件於一身」– 少子化的現況使得台灣的兒科醫療人力開始探底,又小兒外科做為外科下的「次」專科,加上外科因醫療糾紛多又工時長,醫師已經夠少,小兒外科還加上兒童體型小、血管細、手術難度高,年輕醫師常常不會想選。
在這樣的認識中,我開始聯絡謝醫師安排專訪,他客氣地表示可否擇日再約,原來,因為他昨夜值班,整晚未眠,我心中暗暗驚了一下,畢竟主任級的主治醫師願意值班地相當少。後來,終於有機會拜訪他了,得知他正在主持一個計畫而趕著寫申請報告,倘若這個計畫實行了,所影響而需改變的,可是個系統性的大工程,不是只動到一兩個部門這麼簡單而已,但計畫落實後,將能有效增進住院病人的全面性照護,好使病人所需負擔的開銷和醫療資源,更有效益的使用。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改善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人球狀況」– 越高風險的病人,因集眾病於一身,在專科分工的醫療時代下,反而越難有科別有把握收下。
醫療「整合化」,是病人的福音,卻是醫療界的挑戰,說起來,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看著謝醫師熱切地回應我對新計畫的疑問,他說「方向對的、該做的,就盡量去做、碰到難處就盡量克服」我心中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當我心中還納悶著他不怕累嗎,口中就直接迸出:「醫師,為什麼您從原本的崗位
離開後,會選擇來到山城服務?」他第一句話就說「很好啊!那就更( 深山) 裡面了。」
他娓娓道出,在來埔基之前,其實已有近八年的時間在屏東基督教醫院、與恆春基
督教醫院服務,與過去在醫學中心級的大醫院經驗來比較,他認為除了本身的外科專門
之外,幾乎樣樣都要會,「比如在恆基,居民三萬人,遊客每年高達六百萬人,其實肩
負很特別的使命的」、「我還同時需要看診內科、一般科、小兒科」、「這的確是跟過
去很不一樣的學習」他謙虛地說。雖然謝醫師自己不提,但我可是早有所聞,曾有人因
孩子腸穿孔痛苦難捱,父母只好在深夜中致電拜託,謝醫師一句「你的事就是我事」,二話不說馬上安排動刀。
醫護的人生寫照往往是「加倍運轉的人生」– 一天當三天、一人抵三人用,犧牲掉的是「活得像樣」的人生,雖然忙碌,但聽謝醫師聊起三十年醫務生涯的點滴,每一步都帶著使命,熱情地發揮自己一路下來所得的專業歷練,深刻地體現造物主所賜下最美的人生光景 – 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