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殺手心肌梗塞

談到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狀,如果過去做不覺得吃力的工作,但現在做起來會喘、胸口悶悶的、甚至胸口會痛……,一旦有這些狀況出現時,孫醫師建議就要趕快到門診來檢查。但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就是會突然胸口痛、很喘、昏倒…..,這時就要趕快打119送醫了。重點是如果身體有不舒服,千萬不能忍、也不要忍!!

例如曾經有患者胸口不舒服,抹了好幾罐綠油精仍然無效才送醫,就有可能誤了黃金治療時間。國民健康署也提醒,如果出現心臟病發作症狀,如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就要立即送醫接受治療;有冠狀動脈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

孫醫師說,血管一旦硬化、老化,是不可能再回復年輕的;而動脈硬化就是一種退化的過程,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持續回診、配合醫師診療用藥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為血管的健康是保養來的哦!

下肢血管阻塞

另外大家比較陌生的『下肢血管阻塞』,跟腦部血管阻塞很像,也有分急性跟慢性的下肢血管阻塞。三高、抽菸、肥胖、不運動等族群也是高危險群,尤其在糖尿病患者更是常見。如果急性的沒有適時的處理、或是慢性的拖很久拖到完全阻塞了,運氣不好的話甚至需要截肢,所以及早處理絕對是必要的。

下肢血管阻塞會有哪些症狀呢?例如之前你可以爬樓梯爬四樓,但現在爬到二樓腿就沒力了,爬不上去;天氣冷時會手腳冰冷甚至會痛……,這些都是下肢循環不好的警訊,特別是高危險群的人,就要特別小心腿是否有血管阻塞了。不過靜脈曲張與下肢血管阻塞不同,靜脈曲張通常是腿的血管有一坨、顏色紫紫的、血管有點變型,站久了腿容易痠、不舒服且不美觀;而下肢血管阻塞是動脈血管阻塞,會影響到末梢肌肉養份不夠,嚴重時可能需要截肢。

每年冬季11月至隔年3月,是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高峰期,而50歲以上的熟齡族中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高血脂的問題,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預防之道不僅要注意保暖,也應在飲食上做調整,少油、少鹽、吃得健康。

身體是保養來的,在飲食方面,當生病時我們應該是問:「醫生,我不能吃什麼?」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一定是OK的,但是肥油的食物、也就是烹調後油脂會凝固的食物,都保證吃了會塞血管。例如煎鮭魚,魚的油就算冷了也不會凝固;但雞肉、豬肉、牛肉等烹調後會浮一層油,冷了之後這些油都會凝固,這就比較不好,盡量可以先去掉。

另外運動也是很重要的,最好可以維持每周三次、每次2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建議在生活中盡量要擠出一點點時間來運動,例如可以坐捷運提早一站下車用走的、以走樓梯代替坐電梯、以步行代替騎車等等。另外要提醒大家,睡眠真的很重要,睡眠不好的人比睡得好的人,血壓更難控制。將自己身體照顧好,其實是未雨綢繆。慢性病的照顧是很需要被重視的,因為將來照顧不好所引發的失能問題,是更大的負擔。目前有些慢性病患者會自己停藥,其實是很危險的,孫醫師也建議慢性病患者切勿自作聰明、私自停藥。

依據國民健康署針對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20歲以上的民眾中,有四成(約700萬人)患有三高之其中一項疾病。因此在低溫頻仍的冬季,尤其日夜溫差大的地區(例如中南部),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家中的長輩,家人除了特別要關照他們的起居與活動,以免因周邊循環及神經肌肉系統反應鈍化,而增加跌傷、骨折的風險之外,注意保暖也是很重要的,尤其頭部的保暖較易被忽略,外出時多帶一頂帽子、圍巾,就多一層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