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關係室主任 許安琪
創 辦 者:紀歐惠(Alfhild J. Gislefoss)
負 責 人:紀歐惠(Alfhild J. Gislefoss)
主要贊助人:1. 孫理蓮(Mrs. Dr. Lillian R. Dickson)
2.Dr. Bob Pierce
受 惠 人 數:200 人以上
創 辦 時 間:1966-1983 共17 年
現 今 風 貌:於1983 年因臺灣經濟、醫療漸漸進入佳境而結束,改成護理之家,
目前該地更改為埔基院史園區。
小兒麻痺在台灣大流行,引發許多兒童變成殘廢,在台灣各地到處可以看到殘廢的小孩沒有
好的照顧,甚至有些小孩因而成了乞丐。
患小兒麻痺症的孩子,不只是肉體上遭受病魔的摧殘而已,社會上普遍對這種肢體殘障的人
譏諷為「跛腳」,因此得到這種病的孩子往往躲在社會的牆角。 小兒麻痺所導致的肢體殘障,
造成了社會和家庭的許多負擔。對這些肢障孩童的照顧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因此照顧這些小孩成了許多家庭的夢魘,而此時台灣醫界對小兒麻痺的治療尚無良好方法。
埔里基督教醫院又在世界展望會和芥菜種會的協助下,設立「小兒麻痺之家」專門收容患此
病的原住民病童,並且延請國內外對治療小兒麻痺專精的醫師到埔里基督教醫院來治療這些
病童,對畸形的病童進行矯形治療,並為他們進行復建的工作。 患有小兒麻痺的兒童,他
們的某些神經細胞遭到嚴重損傷,相應肌群功能不能恢復,因此就會長期癱瘓,肌肉隨之萎
縮,肢體出現畸形如脊柱側彎,足馬蹄內翻或外翻,手下垂等。剛來小兒麻痺之家時,許多
病童都是在地上爬行,接受醫院的矯形治療後,可以自己站立起來,有的病童使用支架,可
以持著拐杖開始走路。
為了不讓這些不幸病童,因為來到醫院住院治療而失去上學的機會,醫院更聘請老師在「小
兒麻痺之家」為這些病童上課,對於年紀較大的學童則安排他們就讀鄰近的學校。
挪威協力差會在新竹成立「伯大尼之家」,在屏東更成立「勝利之家」和「伯大尼之家」,
由屏東基督教醫院負責診療、矯治和復建工作。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小兒麻痺之家」,也是
挪威協力差會長期關注的對象,派遣了挪威籍的安德蘭等外科醫師來到埔基,為小兒麻痺症
的病童進行矯治的工作。在當時的台灣醫界對小兒麻痺的治療,埔里基督教醫院和屏東基督
教醫院可謂是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