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月,我們在埔基 宣導的預立醫療自主計畫

■ 社會工作室 學生專業志工 陳勁甫 (國立暨南大學 社工系二年級)

近十年,台灣分別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這兩項重大的法規,前者的用意為「讓末期病人在臨終時,可以選擇不插管急救」,後者為「為其將來可能失去決定能力的情況,在自己仍具清楚意識及決定能力時,為自身的醫療處置預做規劃的過程」。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得知目前已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的人數為四十八萬人,綜觀整個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這數字還只是大鯨魚嘴裡的一隻小蝦米。我們希望能夠透過團體的執行來宣導預立醫療自主計畫,讓大家更重視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質,也能夠讓大家更勇敢的去面對死亡,而非像從前一樣忌口或是難以啟齒。我們認為惟有正視死亡,才能夠真正了解生命的意義。透過一對一和民眾訪談,讓這個理念被更多人所知。
在計畫團體前,我們接受了行前教育訓練,為的是讓我們清楚何為《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簡稱ACP),也讓我們這組的成員,彼此分享為甚麼會選擇加入這個團體的原因,在過程中,有些人因為經歷過親人的離去,所以在說明的過程還曾一度哽咽,但卻也讓他更能清楚表達執行團體的原因。透過分享,大家更加確定參加團體的意願和執行的方向。
第一次團體時,其實感到有些畏懼,畢竟要主動和陌生人談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一陣躊躇不前後,我和搭檔還是鼓起勇氣去和民眾搭話。第一個和我們談話的民眾是一位阿姨,我看她吊著點滴獨自一人坐在窗邊,便前去和她說話。經過詢問才知道阿姨是原住民,因為生病已經住院好多天了,今天終於可以出院正在等丈夫來載。與她陪談一會兒之後,我們便和她說明有關ACP的訊息,雖然阿姨並沒有在過程中給予我們太多的反饋,但她在最後有提到會拿回家和丈夫討論,這已讓我們雀躍不已。在那之後還遇到了幾位民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爺爺,爺爺今年已經八十四歲,他會來醫院是為了探望在護理之家的太太,爺爺也和我們分享他年輕時的種種還有近況如何,爺爺最後雖然對於ACP沒有想要簽署的意願,但我覺得也無妨,畢竟在團體開始前老師曾告訴我們,雖然團體的名稱是ACP宣導,但他最希望我們做到的是如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即使透過不長的談話,也能夠讓他人有被陪伴的感覺。
在後幾次的團體裡,我和許多的民眾談話過,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阿姨。
還記那天是因為在一樓候診區沒有太多的病人,所以我和搭檔就往樓上的病房區走去,我們在日光休息室遇見了一位阿姨,我見她滿臉倦容,兩眼無神的望著牆上的電視。在這明亮的空間裡,是一個突兀的存在。回想過去奶奶在醫院接受治療時,爸媽的臉上也是這樣滿臉愁容。看到她這樣,我就趕緊前去坐在阿姨的身旁,和她打了聲招呼,簡單的向她詢問了近況。經過詢問才知道阿姨是為了照顧長期洗腎的丈夫才來到醫院,在跟阿姨談話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了她話語後面的無力感,她感覺好累了。我們和她討論了安寧療護,本來以為阿姨會排斥和我們繼續聊下去,卻沒想到她告訴我們其實家裡好久以前就有討論這些事情了,遇到丈夫現在的病情,她會好好考慮的。在談話結束後,感覺她的眉頭放鬆了一點,我的心也就跟著鬆了口氣。
透過這次團體的經驗,我竭盡所能的將所欲傳達的訊息說給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雖然在過程中不見得所有人都會同意你的看法,但同時卻也能知道更多種不同的看法,進而去刺激自己思考該如何做,才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在談話的過程中我也變得比以前更加的勇敢,也更會抓說話的時機和斷點。我也學會如何更深層的察言觀色,學習如何為了觀察而觀察。我很謝謝智凱老師和埔里基督教醫院能夠給我們這樣寶貴的機會,不僅讓書上所學能夠具象化,也讓我自己在帶領團體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