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友善「健康」是影響高齡者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國內有關老人需求之調查也早顯示,健康醫療之需求總是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絕大多數老人因長期健康危害因子的累積,健康狀況相當複雜,所需的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需求應加以重視,以預防或延緩老人身心功能的退化,減少長期照護的需求,控制節節升高的照護經費,以致社會大眾對老人的健康照護總是負面印象。1974 年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部長即提出影響健康的四大要素:「環境因素」、「人
類生物因素」、「健康照護組織」及「生活型態」,隨著年齡增長影響老人健康的遺傳和生物因素漸遠,而以「生活型態」影響最大。1946 年世界衛生組織即指出,「健康是一個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福祉,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的狀態。」此處強調「健康」是一種全人且多面向的概念,因此,健康生活就可分為兩個面向,第一是因應疾病階段的「醫療照護」,另一個是預防及安適的階段,也就是透過「自我照顧」達到自立健康目標,然而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身體要好!
1. 健康促進:
健康狀態既是可改變的( 可進步也可退步),疾病發生的理論和原則也是可理解的,人們能發展適當的預防策略,來處理已確認的健康問題。以國民健康局之「老人健康促進計畫(2009-2012)」為例,促進健康體能、加強跌倒防制、促進健康飲食、加強口腔保健、加強菸害防制、加強心理健康、加強社會參與、加強老人預防保健及篩檢服務等,八項重要健康促進策略,就期望能維護老人獨立、自主的健康生活,降低老人依賴程度。
2. 降低重大疾病的危險因素:
102 年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有7 項屬於慢性疾病。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蔬果攝取不足、體重過重或肥胖、缺少身體活動、吸菸等6 項,早期健康檢查或慢性病篩檢對疾病的發生率、致殘率及死亡率極有效益。
3. 發展可負擔、可近性且高品質友善健康環境:
以老人照護為例,其涵蓋層面就需包含「生活照顧」、「急性醫療」及「長期照護」等三大部分,需結合醫療與社會福利資源才能提供「全人」的服務。然而照護體系及資源的整合就需考慮「在地化」、「草根性」、「客製化」與「專業性」等服務原則,盡可能使高
齡或失能者在社區或自己家裡接受生活支持照顧,以減少他們對醫院或機構照護的依賴,照顧生活能居家化、社區化,能整合於一般社會中,習得或表現社會所尊重的角色及生活。
精神要足!
1. 生活功能性自立:
身體能自立生活就必須維護身心健康,即要有良好營養、醫療保健、運動與勞動、生活輔具與無障礙環境、心理疾病防治及良好生活與社會環境,平時也能多多參與下列活動,如個人能搭乘汽車、電車、火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外出、能購買日常用品、自己會煮飯洗衣、會繳納租稅提領或存款、寫年金申請表、會看新聞雜誌或書本、關心媒體訊息、能訪問親友與其商量、能探視病人、會自動與年輕人談話等等。
2. 經濟性自立:
老人管理財務的自主能力是舒適晚年的重要條件,包括適當的生活與財務管理原則、明白現金收入與支出種類、不動產與動產管理、做好消費規劃與開源節流、財產信託等等。
3. 精神性自立:
藉由終身學習與研究,有意義吸引生活新知及技能,可建立自信和良好價值觀,也可透過休閒娛樂促使精神生活的快樂,進而達到精神自立,例如參與社區大學、文康中心活動、圖書館或網路閱讀、老人技藝訓練、歌唱或益智競賽、敬老愛幼活動、其他有益身心之文化性、知識性或娛樂性社團等等。
4. 社會性自立:
老人能以家庭、社區作為主要生活場所,與親友和社會連結避免孤立,促進其社會性自立,例如營造和諧家庭安定與家族關係、接受社工或志願團體的諮商與輔導、參與公私部門的社會服務、參加有酬或無酬的職業團體、參與社區志願或健康營造活動等等,不僅生活能充實有意義,且能促進身心健康和生活的情趣。
為了眼前的長輩與未來的自己
老人要能自立與在地化福利措施互為因果關係,要老人有自立健康的生活,除自己的努力外,也須靠政府或非營利團體福利措施來補足,「社區照顧網絡」的建構是重要關鍵。一旦面臨自我居家生活有困難時,高齡或失能者通常需整合醫療衛生、預防保健、日常活動、社交休閒及居住安排等等多元複雜的照顧服務,來滿足他們及家屬的需求,因此服務機構、相關人員或失能者需要去建構或經營一個服務網絡,為其發展各種福利服務的提供,如此,老人才能夠留在自己孰悉的地方接受妥善的照顧,除了能讓其保有原來的家庭生活之外,對於生命經驗及價值觀也較有正面、人性化的影響,繼續享有生病或失能時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