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中心 黃碗婷 管理師
1994 年,我來到這山中之城─埔里,開始了早期療育的服務工作,與過去的經驗不同,我們所服務的許多個案到醫院一趟非常不容易。第一次到仁愛鄉發祥村,我著實嚇到了,也真正能體會為什麼我們在醫院裡透過電話,無論如何勸說,家長對於帶孩子到醫院評估總是缺乏動機。將近一個半小時全是顛簸的山路,一次的評估就是如此困難,更何況要每個星期的復健治療。
後來,在政府補助與民間團體的協助下,我們有了外展評估和外展療育服務,一次次將服務送到孩子可及之處,在幼兒園、衛生室、部落的活動中心、教會……等,慢慢瞭解山區發展遲緩兒童的需求,慢慢體會家長的困難,在有限的時間與人力下,逐漸將服務模式調整到適合的程度,持續經營至今。
一位育有雙胞胎的媽媽告訴我:「我為了孩子放棄了正職工作,任何可用的資源都努力爭取,但孩子的教育我還是沒有把握。」一位阿嬷帶著即將入小學的孫子,她告訴我:「很慶幸能有早期療育,我的孫子在幼兒園就可以上到語言治療課程,讓他進步很多。可是他將要入小學了,他的學習仍然差別人一大截,小學的功課我又不會教,未來該怎麼辦呢?」一位國小的老師說:「即將到我班上的孩子之中有1/3 之前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即便是申請到巡迴輔導,也是一兩個月才一次,我實在沒有把握可以好好教他們。」
超過七成以上的發展遲緩兒童有語言發展問題,而在我們長期追蹤的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進入小學後仍有讀寫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人際互動及環境適應困難的問題。偏遠山區的孩子們,在學前可接受的早期療育資源本就有限,進入小學後,特教資源及課後輔導資源更是貧乏,若父母在外工作,只能由祖父母照顧,家庭作業也只能倚賴自願加班,將孩子留校輔導的學校老師。
6~8 歲是學習發展的最後敏感期,在早期療育階段任務結束之後,我們開始籌劃接手的高階語言治療、偏鄉遲緩兒轉銜及課後輔導、親師增能及閱讀增能等計畫,在媒體支持與社會大眾的響應下,我們有了財力支援。往後的道路更加艱辛、責任更加沉重,多走一里路的早期療育之後,期待有更多的教育新血,注入在這塊上帝保守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