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屋女孩與玩具(下)

心理健康中心 黃碗婷

再度來到鐵皮屋前,離上次來訪已過了十個月。小女孩對著第二次來訪的我們露出微笑,與第一次見面時的羞澀明顯不同,多了一些從容自在。
十個月前,與祖父母同住的小女孩,玩伴只有門前的母雞和黑狗,平常的遊戲就是在屋外和雞追逐,而每天外出工作的祖父和因病行動遲緩的祖母,並不能帶給她很多語言互動的刺激。那時她面對陌生人顯得畏縮,對於我們帶來的教材玩具感到陌生,甚至不敢觸碰。當時醫師根據臨床觀察、語言治療師的非正式評估,以及社工的訪談資料,發給綜合報告書並協助申請到宅療育。
經過半年以上的療育介入,小女孩拿出老師給她的圖畫書,坐在門前的小凳子上一邊翻頁一邊向我們介紹上面的圖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儘管有些音不太準確,卻已能達意。早療社工說:「妹妹的爸爸已經出獄回家了,現在跟祖父一起做臨時工,經濟狀況比以前好一點。這半年來,到宅療育的老師每週都到家裡幫妹妹上課,老師說她進步得很快,已經能指認很多圖卡,會主動用簡單的句子表達。」
醫師評估後,發現小女孩遲緩的狀況已經大有改善,雖然比起同齡兒童仍有落差,但只要有穩定的學習環境,就能有更好的進展。小女孩的父親已經幫她報名附近的幼兒園,下個學期開始就可以入學了,在銜接幼兒園教育之前,醫師的評估報告能讓早療社工繼續申請到宅療育,使小女孩的療育不間斷。
鐵皮屋前的小女孩十個月前不敢觸碰玩具,到現在可以跟不熟悉的人介紹她認識的圖片,對於長期投注心力在早期療育服務的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舞。

然而,鼓舞之前,是莫大的衝擊!
在臺灣大部份三、四歲的孩子已經擁有許多新奇的玩具,有聲光效果的、可以拆解組合的、具備教育意義的,主要照顧者會陪他們看繪本、畫畫、到公園或遊樂場玩,他們可能已經上幼兒園,學習環境豐富又多元。但我們服務的對象中,鐵皮屋的小女孩並非唯一,許多孩子本身沒有明顯的生理問題或特定的病因造成遲緩,而是因為生活環境過於封閉,缺乏刺激和經驗,或者因為家庭問題,長期處於變動不安的環境,甚至有疏忽或暴力的問題,而導致孩子不能穩定學習。令人惋惜的是,這樣的環境也使孩子更難以接觸早期療育。因為主要照顧者可能沒有動機,也可能為了生活已經疲於奔命,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
最需要改變的往往也是最難改變的,而改變的突破點,就需要建立在第一次的成功經驗。鐵皮屋的小女孩激勵了為早期療育持續付出的我們,也激勵了原本分崩離析的家庭,重新凝聚家人的力量。